2011年5月,由《中國工程機械》雜志推出的 “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正式發榜。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領軍企業徐工集團位列第7,繼續領銜中國企業。
這是徐工集團繼2010年成為首家進入10強的中國企業(位居第9位)之后,在全球50強排行榜中的又一次躍升。
過去的2010年,徐工不僅在規模和運營質量上,實現突破性提升,更是開啟了一場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蛻變。從過去靠規模、速度開始全面向靠品牌、品質、技術以及精細化管理、提高效益方向改變。
在被全球產業視為終極發展動力的“研發、技術體系打造”上,2010年徐工使力提升。通過利用全球技術資源,不斷完善其技術體系和布局,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為了鎖定“世界級創新”目標,2010年徐工大手筆投入7.3億元人民幣,建立國家級研究中心——徐工研究院。研究院不僅是徐工未來業務的孵化器,將為徐工輸送引領中國及世界的創新性全新產品和技術,更將為徐工搭建一個具備世界級影響力的創新平臺,強化企業的行業領先地位,并啟動并放大徐工在“世界級標準制定”上的話語權。
在技術創新能力突飛猛進的同時,徐工在產品上頻頻“撞線”世界。一批代表中國甚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500噸級、1000噸級、12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2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12噸級中國最大的大型裝載機,88米亞洲最高的高空消防車,第四代全智能路面設備等,在徐工密集誕生。徐工集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型化”的“三高一大”產品戰略正全面變為現實。
2010年徐工在產業鏈體系、地域布局的擺兵布陣上也更進一程。多年前,徐工就與全球領先零部件制造企業開展合作,成立多家合資公司。2010年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產業鏈體系,徐工更是“長袖善舞”地收購了2家發達國家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并使其迅速融入自身產業體系之中。由此,徐工核心零部件體系得到進一步強化,困擾行業多年的瓶頸零部件制約也有望破局。隨著與全球工程機械領先企業——斗山合資建立的發動機制造基地全面投產,徐工更是補全了在發動機這個關鍵環節上的空缺,提升了產業鏈的系統性、完整性。
在延長、加粗產業鏈條的同時,徐工業務布局也空前強化。憑借傳統優勢板塊——起重機業務,徐工目前已正式晉身全球移動式起重機產業亞軍。同時,在中國路面設備行業,徐工再度加冠;而在競爭激烈的中國裝載機領域,徐工更是穿過“重重封鎖”,市場地位、影響力全面提升。為了進一步鞏固既有優勢,同時塑造更多的增長極,2010年至今,徐工在傳統業務和以挖掘機、混凝土機械、重卡為代表的戰略性業務上,“多管齊下”地施以重手。除了投資50億元興建超大型起重機制造基地,投資33億元建立大型裝載機、混凝土攪拌設備制造基地及挖掘機基地、環衛機械基地外,徐工還斥資119億元,打造大型現代化重型卡車制造基地。
在業務布局不斷完善的同時,徐工在全球市場的拓展推進也“連點成線”,釋放更大的活力和競爭力。“十二五”開局之年,為推動國際業務發展,徐工在上海奉賢投入百億元人民幣,建立出口產品制造基地。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中東物流中心地。收購國外零部件企業后,最近,徐工大手筆投入數十億元人民幣,建立巴西組裝制造基地。在全球性制造、研發產業布局日益豐滿的同時,2010年徐工還進一步深化著國際營銷服務渠道建設。目前,徐工已經在全球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市場,布下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完善、最密集的營銷網絡。借助各個層面和環節的推進,2010年以來,徐工國際影響力獲得了跨越式提升,在一些國家、地區,徐工已經成為當地用戶最為認可的中國工程機械品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