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一,“疾慢如仇”并非憑空想象,而是由公司的行事作風親身證明。這句極富個性的標語,同樣表達出了三一青年對于快速成長的強烈渴望。
二十多年來,三一以民企特有的靈活機制,為員工創造了一個快速成長的環境。從最初的幾人、幾十人,到后來的幾百人、幾千人,再到如今的幾萬人,三一全球員工隊伍不斷壯大,許多當年初入公司的小兵,如今都已成長為擔當重任的大將。
三一是一家非常重視自己培養經理人的公司。未來幾年,三一暢通的晉升通道里,還會有更多的年輕人走向更高級崗位。顯然,三一的年輕人有多大舞臺毋需多言。但是,與之相伴的另一個問題,我們卻無法回避。那就是,如果一家企業不斷將年輕人推向前臺,是否會因“揠苗助長”而將公司和人才一起置于風險高地?
這絕非一個多余的追問。負面案例并不鮮見:在中國,光環最閃耀的莫過于以批量生產“快公司”而著稱的互聯網行業,但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國內不少互聯網新銳公司就是因為急速擴張倉促提拔新人,最終導致管理失序而“蒙難”。在那里,新人們最終黯然退場。
在瞬息變化的世界面前,光有精神沖動卻無知識沉淀的新鮮力量匆忙上陣,多數時候只會令公司與員工皆成輸家——需要提醒的是,直視這一現象,并且透徹地理解這一規律,重要而且必要。那么,身為三一的中堅力量與后備軍,該如何去正視這個話題,又該如何去看待三一的相關制度設計?
5月6日集團OA的一條消息應該會引起很多同仁的注意。這是一條關于三一集團研發體系“卓越工程師研修班”開課的通知,該課程全脫產集中式學習,課后考核,合格后授予相應學分。這是一條讓人興奮的消息,因為“脫產學習”一般只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才能享受。但這又是一條相當普通的消息,因為在三一,類似的課程幾乎天天有,月月有,年年有。受益于公司梯級培訓體系的機制,從上到下,每個員工都會不定時接到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為其量身定制的學習課程,每個員工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向人力資源部門提出學習訴求。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培訓與學習內容本身免費,但學員往往須以考試或學分“償還”。悉心觀察不難發現,身為企業的三一,在很大程度上卻創造了校園式的人才教育機制。這也是三一在人才培養方面與其他企業重要的區別之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人陸游的這句詩,在三一人才成長環境中同樣適用。公司所提供的學習課程目的很明確,實用性也很強,但自主意識往往才是第一驅動力。三一的工作崗位、項目實踐向來是錘煉人才的大平臺,強烈的成長渴望往往能使人成為“貪婪”的海綿。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只有在工作崗位上充分吸取營養,才能有效避免自己被“揠苗助長”。
事實上,在三一的公司文化中,“疾慢如仇”后面還有四個重要的字,那就是“追求卓越”。這并列的八個字告訴我們,三一所提倡的“快”,不是沒有原則的快,也不是沒有標準的快,更不是沒有方法的快。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才機制,三一才造就了外界所稱贊的人才“陽澄湖效應”。
作為一家有夢想的企業,三一正朝著世界級企業的目標奮勇邁進。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正努力從內部不斷孵化世界一流的人才。如果說,“天將降大任”于有準備之人,那么,你就需時刻準備著。(□ 楊 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