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長王憲磊看來,從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向工業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三化融合”轉變是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王憲磊表示,“十二五”期間,重型機械、船舶、航空航天裝備、大飛機、發電設備、大型礦山機械等11個領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
從“兩化”到“三化”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而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也正處于一個新發展、新變革、新調整時期。
“十二五”機械工業總體規劃指出,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是“主攻高端”、“強化基礎”的有力保障,也是機械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兩化融合”不僅在于將信息技術融入機械產品之中,加快機械產品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實現傳統機械產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僅在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機械企業的經營和管理中,實現信息化管理和網絡化營銷和服務,顯著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兩化融合”的深度推進更在于可以通過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促進全行業輸入新的發展理念,推進行業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變為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員素質提高,加快轉向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軌道。
然而,王憲磊卻認為,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是在科技層面上與裝備制造業相融合,沒有與經濟制度結合起來,而工業化、信息化和金融化“三化融合”是推動世界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對照歐美國家的發展實踐發現,‘兩化’向‘三化’轉變是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項基本功。”
“金融化不僅僅意味著股票上市和研發投入,而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與金融化的深度融合。”王憲磊表示,以我國裝備制造業首臺(套)的應用和研發為例,如果再加上金融化,其風險和難度以及產業化速度都會步入一個新局面。
可以說,除了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外,沒有金融化的推動,就沒有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全面發展。
王憲磊認為,創新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源泉,而科技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的三大要素。其中,科技進步是決定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裝備制造的發展軌道;為擺脫能源和環境約束,必須進行發展方式創新。
“只有工業化和信息化、金融化相融合,才能有效化解創新風險,而創新的目的在于增加我國經濟發展以及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自主權。”王憲磊說。
“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是1.35,實際接近1.5;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研發投入所占比重將提升到2%~2.5%;如果以去年40萬億元的GDP總量計算,未來五年我國政府研發投入將達45萬~50萬億元,平均每年的政府研發投入為8萬~10萬億元,從而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非常寬松的經濟環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