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市“十二五”規劃中,裝備制造業被列入全市四大支柱產業之首。2011年2月,徐州市政府召開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公布徐州市的裝備制造業提前一年實現產值超千億元的目標。數據表明,徐州市的裝備制造業已經插上雙翼,跨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裝備制造業,又稱裝備工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制造的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它是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紐帶和載體,是技術產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國防建設提供裝備的重任。裝備制造業產業帶動性強、涉及面廣,其技術水平不僅決定各產業競爭力的強弱,而且決定了今后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它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徐州市委、市政府把裝備制造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有著現實而科學的決策依據。首先,發展裝備制造業符合中央“十二五”規劃提出的“要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觀經濟決策,便于引進當代先進科學技術,承接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和使用扶持資金,提升徐州市經濟發展質量。其次,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各行業、各領域都需要大量的技術裝備,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向低碳模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高新技術裝備市場有著無限的需求。再次,徐州市具有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優勢資源稟賦,是名副其實的工程機械之都。徐工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全市僅為其配套的企業就有上千家,阿文美馳車橋、徐航壓鑄、肯納金屬等一大批市場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好的裝備制造企業正在茁壯成長。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目前徐州市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裝備制造企業的管理機制、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規模、競爭實力等方面,與國際乃至國內一流裝備制造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我們應著力加強對裝備制造企業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有重點、分步驟地將高新技術運用到裝備制造業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中,讓高新技術的高水平、高效益在裝備制造業的規模經濟上發揮作用;我們應圍繞形成技術裝備成套供應機制和能力這個目標,積極發展相關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低谷,降低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推動產業集聚,形成在國際上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裝備制造業。我們還應著力構建有效的投融資機制,使銀行資本進入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組織結構的調整和重組,壓縮過剩和落后產能,瞄準低碳、環保、循環經濟領域,培育一批擁有高新技術產權,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強、精、專的中小企業集群,搶占市場份額,打造徐州市裝備制造業的全球品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