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顆金子都發光】
在中國,在徐州,有著這樣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有著超過千人規模,每個成員的學歷基本都是本科以上,且近三年內新進的員工中,碩士占到60-70%,整體的學歷水平在不斷提高。
是什么,造就了這些;又是什么,凝聚了這些;是徐重至今仍在秉承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納賢標準,它讓員工對企業產生深深的歸屬感。
徐工機械副總裁、重型總經理孫建忠說:“徐重之所以敢在世界級命題上,敢于堅定不移、義無反顧的走全地面起重機自主創新這條路,不僅在于徐工人有著艱苦奮斗的精神,更因為我們有著一支優秀的技術團隊、有強大的制造工人技師隊伍和專業管理人才,是他們給了我們底氣!”
徐工重型:讓每一顆金子都發光
眾所周知,輪式起重機在整個工程機械領域被公認為科技含量最高,研發難度最高的產品,因而培養一名能獨擋一面的設計人員,至少要在5年以上。
在過去的八年中,幾百名研發人員和2000多名技術工人,攻克了12項重大技術難題,形成了20項子系統,其中5項國際領先,8項國際先進,7項國內領先。開發了28項專有技術,產學研項目14項,獲得授權專利145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
團結奮發的徐重,一直領跑行業。
對于領跑的感受,徐工重型有權利驕傲,但同時也有權利喊出:“領跑其實很辛苦。”
即使技術攻關如此艱難,徐州的生活環境也并不優越,但徐重卻是行業里面人員流動最小的企業。問及其中原委,其中的技術人員最有體味和發言權:“徐工重型‘不輕易拋棄任何一個人’,只要是沒有原則性錯誤,員工從進廠之日起,就會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職業路線和成長方向,企業并不殺雞取卵,而是給每一個員工足夠長的成長線。”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