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已經告別國際金融危機
我想講五點:第一點,中國已經告別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或者,我們應該可以宣布,金融危機跟中國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大家普遍認為,美國還沒有走出危機,可能還會出事,歐洲也有事,日本事更多,但基本上發達市場的問題跟中國沒有什么關系了。從2009年3月份到目前的3月份,兩年多的時間已經過去,中國的增長始終相當穩定。
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兩年,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以內需為主導的增長,而且這個增長可望穩定、持續。換句話說,就算歐洲和美國,這些發達市場出問題,但是跟中國不會有太大關系,因為中國經濟可以不靠外需,而是依靠內需,基本上仍可以穩定9%以上的高速增長。所以,我非常支持建成講到的,中國不會有滯脹,擔心是可以的,但從現在數據和過去兩年多走勢來看,滯脹不可能出現。事實上,我的判斷是,中國經濟非但不會出現滯脹,其實還可以樂觀地宣告,中國已經告別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已經跟我們沒有什么關系了,中國正在走向一個新的內需為主導的增長周期!事實上,許多重要的信心類指數包括PMI指數,從2009年3月份一直到現在都是在50%以上,中國企業的利潤增長、投資回報也都在歷史高位,這顯示出當前的增長跟2009年其實很不一樣,2009年基本上是政府制造型的增長,但現在市場的活力,內生增長活力在明顯的增強,中國經濟的未來將更加光明。
二、中國以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主導型增長具有可持續性
關于內需增長,可能大家會比較關注是消費性的內需增長還是投資性的內需增長?我個人覺得這個事情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內需增長是怎樣的一個內生動力?這個內生的動力是否可以持續?我個人的判斷,是可以持續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明顯的滯后于中國的工業化,更滯后于中國的國民經濟增長,大約滯后于國際標準的水平20-30個百分點。這等于說,過去我們在中國經濟中留下了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坑,這本來是一件壞事情,說明我們在經濟發展中沒有注意平衡,但在今天,外需動力下行,特別是發達市場中長期仍不太看好時,中國居然有著一個可以挖掘內需潛力的大坑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中國依靠填挖城市化的大坑,足以讓中國經濟保持內生性、可持續的中長期的增長。王建和我都相信,中國經濟將保持15年左右,平均每年9%以上的增長。
近兩年來種種的跡象都顯示中國正在走向這樣一個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主導型增長,包括高鐵的修建、基礎設施的改善、一些地方戶籍制度的取消、 “十二五”規劃中對保障房建設的重視等等,都在激發這樣一輪新型的增長。我還特別注意到,“十二五”規劃將讓很多進城農民也可以享受到保障房,如此農民進城的成本,將大大下降,這會帶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并足以驅動中國經濟在目前全球經濟還不太確定的情況下走向一個比較確定的城市化-內需主導的增長。因此,關鍵其實并不在于很快的轉向消費性的內需增長,還是依然維持在投資性的內需增長,關鍵是這種內生的動力是否能夠持續,而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性增長是完全可以持續的。
三、中國經濟的轉型
所以,中國經濟其實已經在快速轉型。同時,伴隨著城市化-內需增長的轉型,我個人想指出的第三個判斷就是,中國制造經濟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資產經濟目前正當其時,未來將會走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時代。制造業是供應外需,但伴隨中國經濟向內需轉型,產業形態會發生變化,中國的產業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一個轉型。現在很多的制造業企業逐漸地出現一些問題,即便銷售額很高,利潤也不是很高,所以制造業企業紛紛開始轉向資產經濟,特別是房地產投資。這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預計,未來中國進一步轉向是現代服務經濟,以及創新經濟或者叫知識經濟,圍繞著創業板,資本市場已經產生這樣的新的經濟導向。
四、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以釋放社會壓力
當前,影響中國經濟穩定的一個問題其實是非經濟的或者說社會性的,也就是大家擔心愈來愈嚴重的收入兩極分化會使得中國斷裂,從而中斷經濟增長進程。這里,我想提出第四個判斷就是,解決收入分配差距的關鍵是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大家都在講收入差距問題,兩極分化的確存在,但是仔細看,我們會發現收入分配主要是城鄉收入差距大,而且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在加大。而在農村內部和城市內部收入差距并沒有那么大。因此中國如果要真正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同樣要加速城市化進程。事實上,包括想要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內生性增長,也跟城市化進程聯系在一起,因為我們要提升消費,主要是要提升農村家庭的消費,其消費不到城市家庭的一半,所以要提高消費,主要是提高農村家庭的消費,然而提高農村家庭消費的關鍵是讓農村城市化,這個過程將伴隨著收入增長和消費增長。因此,解決收入差距的一個關鍵,也是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當然,中國現在還有另外一個問題,跟收入分配差距相伴隨但不太一樣的問題,就是日益增長的社的不公平感,這個社會不公平感跟收入差距有關系,但跟腐敗、跟很多不公正的現象更有關系。所以我們要把這兩個問題分開,解決社會不公平感的關鍵是反腐敗、建構社會公正,有時候老百姓不是對收入分配本身有多大意見,而是對腐敗有意見。這可以與城市化并行不悖。
姚景源:還是要解決反腐敗和反壟斷,你剛才說的非常正確,我們主要的差距還是城鄉收入差距,城里人是農村人收入的三倍,消費也是三倍。一個農民成為市民,收入增長三倍,解決收入問題后,消費也增大三倍,這就解決擴大消費問題。作為城里人,我覺得大家不滿的還是壟斷行業和非壟斷行業,競爭性行業收入很低,但是壟斷性行業收入很高,壟斷性行業之所以收入高是起點和過程不公平造成的。
趙曉:完全同意姚總講的以上的補充,反壟斷,反腐敗的確重要。現在大家不滿就是壟斷和腐敗現象,比如說中石化買茅臺酒,買了20多萬,有人說油價中居然包含了酒價。常常是這些現象和這樣的問題引發社會不滿,網上罵大都也是這些。因此,要把這兩個問題分開,有的時候是收入分配問題,有的時候是腐敗問題。
五、轉變國富民窮方向
第五,我覺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國富民窮的方向應該改變,這個已經持續好多年了,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改變。今年一季度以來財政收入又增長30%多,這相當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4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3倍,這樣一個方向,絕對應該主動進行調整。這個問題跟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包容性增長的理念,可以說完全不合拍,甚至正好是背道而馳的,這很容易引發社會斷裂的危機,這個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大家對此的談論已很多,我這里就不作展開。
最后我有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我也同意剛才前面連仲所講的,今天中國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遠遠不足的,這遠遠不足里面跟政府導向是非常有關系的。中國在轉向內需增長,這將是以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增長,制造經濟的黃金時代逐漸過去,資產經濟正當其時,未來應該是現代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時代。但是政府在這方面的導向和建構是遠遠不夠的,由此引發問題。剛才講到居民和民營企業在外匯使用上沒有足夠的權利,沒有足夠的自由權,導致我們國內的流動性過剩。那么大家都要到哪投資呢?都投到房地產,之后政府又不斷的打壓,但始終沒有疏導。中國的股市為什么不可以有很好的發展?這跟政府的導向有很大關系。為什么大家愿投資房地產?因為投資房地產從來都是賺錢的,由此制造了一個神話,投資房地產永遠是賺錢的,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但是投資股市從來沒有人賺到錢,大家總體上是虧錢的,當然就沒有人追逐了。所以房地產市場的賺錢效益讓這個市場成為中國唯一的熱錢市場,但是中國政府在資本市場的政策導向,卻讓大家不愿意把資金投入到資本市場,這必然會延緩未來的中國產業結構向服務經濟的轉型,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的流動性的過剩,包括宏觀調控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在這些大的政策導向上,我覺得中國政府應該有一個改變。
再一個,政府應該加大力氣轉向以城市化為主導的內需的增長。很多人都在談內需增長,但如果沒有城市化基礎,那么我們談內需增長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無論如何政府要抓住城市化的關鍵,而且要采取各個方面的措施來加快這個進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