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關情況。據悉,《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于2010年底由國務院印發,是我國第一個關于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按照新的開發理念,規劃對主體功能區的內涵和劃分做了闡述。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在發布會上指出,目前國土空間開發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如耕地減少過多過快、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環境問題凸顯、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因此,必須統籌謀劃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
會否“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縮小的不是經濟差距,而是公共服務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基礎設施差距
按照規劃,優化開發區域指的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重點開發區域是有一定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而相對的是,限制開發區域分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有人提出會不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逾弱”的局面,進一步拉大經濟差距?
對此,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說,目前所確定的優化開發區域,像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這三大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而所謂限制開發區域,也就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的經濟總量是很小的。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后,可能就GDP來衡量會拉大兩個區域之間經濟總量或者GDP總量的差距,但是我們要縮小的到底是什么差距?我們要縮小的恰恰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楊偉民說,要縮小差距的話,須三管齊下:一是擴大分子,盡可能在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二是減少分母,促進人口逐步地、自愿地、有序地轉移到收入高、就業高、就業多的城市化地區。三是增加轉移,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增加對這些地區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等的財政轉移支付。
限制開發區域如何發展?
限制開發不是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也不是限制所有的發展
而對于劃為限制開發區域的民眾和政府來說,他們更擔心的是,限制開發區域會否影響經濟發展?他們還有動力堅持嗎?
對此,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李守信表示,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里明確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里面的“開發”兩個字,不是一般意義的概念,它是一種特指,是在一定區域進行的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活動。
“我們這里提出的限制開發,實際上‘限制’兩個字就是限制在一定區域進行這種大規模、高強度的城鎮化、工業化的活動。我們這里說的限制開發并不是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也并不是限制所有的發展。”李守信表示,限制開發區里明確的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這一類區域是全國生態系統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為全國提供生態安全的保障。它的主體功能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當中就是要提供生態產品,提供生態安全的保障。這些區域一般來講,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或者是生態功能非常重要,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也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條件,實際上也不宜進行這一類的開發活動,以便為全國提供可持續的生態產品供給的能力。所以把這一類區域劃定為限制開發區域,是為了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李守信還表示,限制開發區域并不是意味著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實際上在一些生態功能區內也允許適度的開發能源、礦產資源的活動,但是必須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需要強調的是對于資源承載能力弱的礦區,要在區域外進行礦產資源的加工利用。
差別化政策如何落實?
“9+1”的政策體系可以保障規劃的差別化政策的實施
楊偉民介紹,此次主體功能區規劃當中確定了“9+1”的政策體系?!?”是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農業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環境政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是績效評價考核。
楊偉民說,“9+1”的政策體系重點是放在提出政策未來改革的方向,但是需要在下一步會同有關部門一項一項、一個政策一個政策地落實,變成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這個過程當中,已經有一些政策開始實施,比如財政政策,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的政策從前年財政就開始做了。
“大家經常說我們國家地域廣大,但是各項政策應該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有差別化?,F在我們的產業政策是按照鼓勵、允許、限制、禁止的目錄,在全國是同一個,未來是按主體功能區來實行,在限制開發區域當中就不一定是鼓勵的項目。這樣就體現了每一類不同的主體功能區、每一個主體功能區都會有相應不同的產業政策的指導”,楊偉民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