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4日發布的《2011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面臨通貨膨脹壓力上升的風險。這與5月份CPI同比增速達5.5%的高位不謀而合。央行指出,貨幣政策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進一步落實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為穩定價格總水平、管理通貨膨脹預期和房地產市場調控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
報告指出,當前導致通脹壓力較大的原因比較復雜,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交織。第一個原因,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持續實施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范圍內貨幣條件寬松,一方面加劇了國內的通貨膨脹預期,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升也加劇了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
第二個原因就是較大貨幣存量的滯后影響可能逐步顯現。
此外,還有災害性氣候等因素造成的農產品價格結構性上漲、人口紅利變化、資源性產品價格也有待理順等因素。
此前,一直有聲音質疑,過去的兩年貨幣信貸增長較快,央行貨幣超發導致通脹。
報告澄清,貨幣與經濟之間的適宜關系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以我國M2絕對量多、M2/GDP較高得出貨幣超發的結論并不準確。
一般而言,間接融資比重高,銀行融資占比大,一國貨幣總量相對就會比較多,因為銀行資產擴張(如發放貸款、購買債券和外匯等)會派生存款,增加全社會貨幣供給。直接融資(如發行股票、債券等)只涉及貨幣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轉移和交換,貨幣總量并不發生變化。研究表明,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M2/GDP比重普遍高于以直接融資為主的國家。
此外,M2增速超出名義GDP增速還與一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貨幣化進程、儲蓄率、市場結構、貨幣統計口徑等諸多因素有關。
央行坦言,我國M2增速超出名義GDP增速的現象長期存在。2003年后,我國M2/GDP總體呈現下降態勢,但是近兩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該比率有所反彈。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