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4日公布,5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 P I)同比上漲5.5%,漲幅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高。高漲的物價并未讓市場驚慌,反而是多種跡象顯示“拐點”已經逼近。環比回落的工業品出廠價格(P P I),明顯下降的貨幣供應量,甚至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和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都讓市場相信,下半年物價漲幅有望回落。
市場反應
漲幅未超預期
“5月份主要數據突出變化就是C PI同比上漲5.5%,漲幅比上個月擴大了0 .2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1%。”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
據他分析,從結構來看,5月份食品價格上漲11.7%,影響C PI上漲3 .5個百分點,占C PI同比漲幅的63.6%;非食品價格上漲對C PI的影響是34.6%。
在食品價格中,5月份主要是生豬和鮮蛋漲幅比較大,其中生豬同比價格上漲了40.4%,對C PI的貢獻將近20%。
蔬菜價格在5月份由于正是南北蔬菜供應旺季,所以全月回落了7.1%。但是由于5月份大部分地區受旱災和一部分地區受澇災的影響,蔬菜價格在5月下旬出現了較快上漲,下旬價格比中旬漲了10%以上。
5月份CPI同比漲幅創下新高,其實并未超出市場預期。“5月份CPI漲幅創年內新高,這種情況基本在預期之內。這意味著在經歷了數月的宏觀調控之后,通脹的嚴峻形勢依然如舊,甚至更加嚴峻了。”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胡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上投摩根發布的5月C PI數據點評報告也表示:CPI上漲5.5%,這符合我們預期,落入市場預期區間上限,創出年內新高。分類看,除了食品中的鮮菜價格環比下跌9.3%,文化娛樂類持平,其余都是環比上漲,物價漲幅向非食品領域擴張得到進一步驗證,照此趨勢,6月份CPI同比超過6%的概率很高。
中金公司發布的報告甚至認為食品價格的環比下降,低于他們的此前預期。報告稱:5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7%,環比下降0.3個百分點,雖然與過去10年平均0.7個百分點的降幅相比有所縮窄,但是在5月份干旱等極端天氣推升水產品和部分蔬菜價格,以及豬肉價格出現反季節性上漲的情況下,食品價格依然維持了季節性下降的趨勢,顯示食品價格正在向歷史趨勢回歸。
“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兩輪通脹中都出現過的現象是:在影響供給的短期因素逐漸消弭后,食品價格都會有比較明顯的回落。我們分析,食品C PI在6月份仍會在同比11.5%左右的高位徘徊,但三季度開始下降,四季度降幅將更加明顯。”報告稱。
專家判斷
“拐點”可能逼近
盡管多家機構都認為5月C PI漲幅創新高在預料之中,而且6月份可能進一步走高,但是他們同時承認,從多方跡象來看,C PI漲勢的“拐點”似乎正在逼近。
盛來運表示,盡管5月份C PI同比漲幅創下新高,但是從環比數據來看也有積極的變化。比如說C PI環比上漲0.1%,與上個月持平;工業品出廠價格( P P I)環比上漲0 .3%,比上個月回落0 .2個百分點;而且原材料購進價格環比也比上個月回落了0.5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黃桂田對記者預測:趨勢性來看,到下半年C PI總體上將不會繼續出現近幾個月的持續高位增長態勢。
據他分析,原因首先在于國際壓力的下降。雖然美元的反彈并沒有確立它的長期升勢,但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可能在偏離需求的情況下長期上漲。近期隨著美元及價格的反彈,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已經出現明顯回落,未來預計也不會過于背離需求。其次,僅半年以來,國家對市場,尤其是農產品市場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治理整頓,目前來看效果明顯。最后,宏觀調控的效應也已經開始展現,前期導致物價走高的蔬菜價格已經出現明顯回落,貨幣供應量也已經有所控制,4月份M2出現了自2005年以來的首次月度凈下降。
黃桂田說,本輪物價上漲與流通領域的炒作有很大關系。但是從總體供求來看,供大于求的總格局并沒有改變,所以總體經濟情況不支持物價進一步上漲。唯一的不確定性可能在于國內行情是否會延續最終造成農業減產。
不過盛來運表示:“盡管這次大旱,包括近期發生的澇災,會對糧食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程度要小于預期。這幾年國家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重視農業的投入,所以現在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基本上穩定在一萬億斤以上。再加上我們糧食生產連續7年的豐收,儲備充足,所以對物價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更是列舉了四方面數據證明下半年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他對記者分析:一是貨幣信貸增速已經出現明顯下降。狹義貨幣供應量(M1)、廣義貨幣供應量(M 2)增速已經從2010年5月的29.9%和21%下降到2011年5月的12 .7%和15 .1%,有利于緩解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局面。
[next]
二是消費需求繼續放緩。近期商品房銷售額累計同比從2010年4月份的55.4%下降到2011年4月份的13 .3%,汽車銷量連續兩月負增長,消費需求的下降意味著供給不足推高物價的壓力已經下降。
三是受物價高企、電荒、貨幣收緊、消費需求放緩等因素綜合影響,預計2011年二季度G D P增速可能會有所回調,由需求上升導致的物價上漲壓力也會趨于緩和。
四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與國內PPI高位回落,輸入性通脹壓力已經開始減輕。
大成基金也認為,C PI繼5月創出新高后,6月將再創新高,但這已是強弩之末。下半年,隨著緊縮性宏觀政策對實體經濟傳導的逐步到位,整體物價水平將逐漸回落。
后續政策
調控不宜放松
盡管下半年物價漲勢可能有所回落,諾安基金據此認為“貨幣政策未來進一步收縮空間有限。貨幣政策將逐漸轉向微調,甚至進入觀察期。”但是更多的專家認為至少是在短期,調控政策力度不宜有所放松。
這首先是因為三季度全國通脹壓力依然較大。中國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向記者分析了五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短期來看,受自然災害、游資炒作等因素的影響,大米、蔬菜和中藥材等價格短期內很難大幅下降。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也稱,因全球糧食庫存下降,總需求增加且農作物總產量增幅有限,預計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全球食品價格將維持在高位運行。
二是豬肉在我國消費籃子中的比重高達9%,近期肉價的大幅上漲對物價的影響也不容忽視。5月份國際肉類價格指數達183點,創下了該指數有史以來的新高。
三是中長期來看,受劉易斯拐點的臨近、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將面臨長期上漲壓力。
四是流動性總體過剩的局面不會改變,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和基礎依然存在。
五是PPI增長較快,前5月上漲7%,向下游傳導過程還將持續。
另外,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對記者表示,5月份C PI上漲主要是受干旱和食品價格上漲影響,這屬于一個暫時性的影響因素,接下來會有所回落。今年實行的緊縮手段起到了作用,但是物價上漲是有慣性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調控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應該繼續實行緊縮的調控手段。”
盡管14日央行再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但是周景彤仍然預計下半年將有1至2次加息。不過他進一步提出:“2003年以來,影響物價的因素變得更為復雜,物價上漲主要由勞動力成本、通脹預期和貨幣因素共同拉動。因此,現階段穩定物價水平不僅要注重控制貨幣供應,更應注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通脹預期的管理。”
周景彤認為,由于銀行可貸資金已經比較緊張、部分實體經濟的正常貸款需求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解決全社會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應該通過發行央票、加快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等途徑解決,而不是單純依靠存款準備金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主任蘇劍進一步對記者表示,當前政府抑制物價上漲主要采取的是需求管理政策,但是由于未來可能同時面對高物價和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所以更應該考慮供給方面的調控政策,比如說給企業減稅,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以促進企業的發展。這樣既能抑制通脹,又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