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我國目前的裝備制造業在世界上還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特別是重型汽車制造領域,雖走在發展中國家的前列,但跟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比較還是有相當的差距,不僅有技術積淀的問題,也有加工工藝和操作技能等綜合性問題。要縮小這樣的差距,不僅要堅持自主創新,挖掘企業的技術潛力,也要加強與國際間的合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條路,成為提升行業水平的一條捷徑。中國重汽的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鏡頭一:2008年12月18日,山東·濟南。中國重汽召開一年一度的商務大會。作為此次大會的一項重要安排就是舉行中國重汽HOWO-A7重型汽車的上市揭幕儀式和試乘試駕活動。當這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功突破了當時國內重卡技術體系,打造起國內全新高端重卡平臺,代表了國內重卡最高水平的新一代重型卡車耀世登場時,不僅贏得參會嘉賓的交口稱贊,更是提振了當時深陷全球金融危機中人們的信心,更讓世人看到中國重汽作為國內重卡領軍人物抗擊風險的實力和迎接挑戰的勇氣。
鏡頭二:2011年4月19日,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在此聯合發布合作開發卡車品牌汕德卡(SITRAK),并推出了新品牌的首個產品汕德卡T7H。中國重汽與曼公司聯合參展,無疑成為了第十四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會上最大亮點。德國曼公司首席執行官帕赫塔說,汕德卡的面世為曼公司的金磚四國戰略開拓了新篇章,這臺中國制造的重型卡車是對曼公司現有產品及其戰略的一個完美補充;有中國重汽這樣可信賴的合作伙伴,曼公司將對實現全球擴展計劃更具信心。
兩組鏡頭,看似沒有太大關聯,但了解中國重卡行業發展的人們深知,鏡頭背后其實是一個完全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國重汽HOWO-A7出現的話,很難預料中國重汽和國際重卡巨頭的合作將會是怎樣的情形。換句話說,被譽為“重卡領袖,公路之王”的中國重汽HOWO-A7的問世,像推開了一扇窗,讓中國重汽看到了躋身國際先進重卡前列的羅馬大道。
平臺細分見成效
比較而言,傳統的大批量的汽車制造中,企業是以如何低成本、高質量推出產品為中心的。隨著汽車買方市場的形成,以及顧客需求的日益個性化,從客觀上要求企業細分用戶的需求來進行生產,甚至實行定制生產。
對于正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重汽而言,將自己在國內重型汽車市場上保持的產品在技術、性能、質量、服務、性價比等方面的優勢從市場上體現出來,進而打造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既是戰略上的需要,也是戰術上需要周密安排的。對此,中國重汽的決策者前瞻性地把握市場脈搏,樹立面向市場、以用戶為中心的市場意識,努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化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重汽自2001年重組之時就科學地提出了技術領先戰略,堅定不移地抓好產品的上下延伸,拓寬產品市場領域,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同時,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外合作,占領技術制高點。
于是,這些年來,中國重汽首先利用自身強大的科研開發力量,通過對斯太爾技術的提升,拉開了與競爭者的差距。其次,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的優勢,加大與國外知名企業的合作步伐,通過對外合資合作,生產世界一流的重型汽車。第三,借鑒吸收國際當代重型汽車生產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和國際采購,推出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重型汽車,逐步縮小與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些都成為了今天中國重汽成為行業技術領軍者的有力舉措。
2002年10月11日,擁有中國重汽自主知識產權的“斯太爾王”系列重型汽車產品成功開發后,從根本上改變了國產重型汽車的品種結構,迅速拉開了與競爭者產品的差異化距離,在市場上大受追捧。中國重汽也實現了由斯太爾技術引進、改造、開發的三級跳,真正成為中國重型汽車的“領跑者”。
2004年10月28日,中國重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開發的HOWO系列重卡,歷時兩年破繭而出。HOWO重卡融合了世界先進的重卡設計、制造理念,70多項專利技術、代表我國重卡制造技術世界水平,被業界譽為“重卡領袖”。由此,中國重汽的產品開始大批量進入國際市場,使我國重型汽車工業的發展向世界水平大大地邁進了一步。
2008年12月18日,國內全新高端重卡平臺,代表了國內重卡最高水平的HOWO-A7系列重型汽車耀世登場,它不僅是國內重卡領域的頂級產品,是中國重汽集團深度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自主研發整車總成匹配技術的結晶,更重要的是它大幅提升了國產重卡的品質和水準,使中國重汽集團在設計理念上已經與國際接軌,在產品研發領域處于領先位置。
2011年4月19日,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在上海聯合發布合作開發卡車品牌汕德卡(SITRAK),并推出了新品牌的首個產品汕德卡T7H。中國重汽與曼公司共同將汕德卡T7H定位為中國制造的全球版重卡。汕德卡T7H將于2011年底形成批產能力,2012年投放市場。
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升級,背后是中國重汽強大的研發平臺。始建于1986年的中國重汽技術中心是中國重汽新產品研發和試驗的綜合科研基地,也是中國汽車行業唯一一家國家重型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next]
近年來,中國重汽投入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已達120億元,這使其制造工藝和生產規模快速與國際重卡先進企業靠攏。目前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OWO等九大系列整車產品,并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260多項,成為全國汽車行業專利最多的企業。技術道路上的孜孜以求,使得中國重汽能順應節能減排的大趨勢,將目光瞄準適應未來發展、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汽車和輕量化汽車,逐步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目前,中國重汽已經形成了3000多個車型的國內重卡行業最完善的產品體系。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堅持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生產力質的飛躍。中國重汽自主開發的HOWO系列產品,成為目前國內成熟重卡先進產品的典范。已經大批量進入市場的水泥攪拌車替代進口,成為最受歡迎的首選產品。用HOWO系列產品開發的軍車領先行業,譽滿軍旅。特別是消化吸收國際發動機最新技術,實現自主創新而研發的中國重汽牌發動機取得成功,標志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中國重汽成為全國自主創新十大杰出企業之一,引領國內重卡行業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延伸產品線是中國重汽實現企業發展的戰略路徑。自2009年7月起,中國重汽先與德國商用車巨頭曼(MAN)合作合資生產重型發動機和重型卡車,后又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大手筆兼并收購,涉及的車企有中外合資企業和本土輕卡車企業;產品線覆蓋重、中、輕、微全系列商用車以及其他專用車、改裝車。中國重汽規劃,努力打造百萬輛級企業,到十二五末,重卡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以重卡產業為主導,中、輕、客、特車輛及工程機械全系列商用車企業,把中國重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商用車企業集團。其豪邁雄心和雄厚實力可見一斑。
產品創新無止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汽車行業競爭的加劇,客觀上要求企業靠技術、靠產品創新贏得市場,求得生存。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創新和銳意變革的企業才是能永恒的企業,而變革的方向就是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企業價值鏈管理。
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產品創新是“靈魂”。沒有產品創新思想,企業只會停留在原有產品的生產上。而要進行產品創新,就要對現有的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整合而形成新的產品活動,包括新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擴散過程。在激烈競爭的情況之下,中國重汽的決策者深諳,若不大力地發展新產品,企業的風險必定很大,不斷創新是避開產品線沒落的惟一途徑。
國家經濟發展,高等級道路大量修建,給運輸業帶來結構的巨大變化。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成為重型車用戶追求的主流。而隨著國內外重卡產品技術的快速發展,用戶對重卡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重汽把用戶價值最大化理念始終貫穿,為使擁有者產生物超所值的快感,利用自身實力,站在國內重卡行業技術最前沿,本著“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獻社會”的企業理念,歷時3年傾力打造的HOWO-A7系列重卡產品,具有全新的總體布局,美觀又實用。
HOWO-A7系列重卡產品駕駛室由意大利著名設計公司協助造型設計,外形時尚、大氣,室內空間寬敞、舒適;動力系統強勁,傳動系統全面優化,燃油經濟性能絕佳,AMT使操縱舒適性更強,前盤后鼓等防衛安全措施先進,中國重汽全新研的膜片彈簧離合器、自重輕且承載力強的新前軸以及其他先進優秀總成再次站在了國內高端重卡的前沿。該系列車型最大特點就是經濟、舒適、安全、可靠。
HOWO-A7系列重卡產品的定位是面向國際市場和國內高端重卡市場。設計開發過程中,為確保在全球競爭中取勝,中國重汽在重要部件上同國際一流供應商協同設計,按照國際關鍵總成設計標準,結合中國實際特色聯合科學研發,專項配套,走出了一條新型國際化技術合作之路。HOWO-A7系列重卡產品吸收了德國ZF轉向機和油泵、WABCO雙缸空壓機,全車制動閥以及聯合設計的AMT變速器及SmartShift智能手自一體換擋系統、德國VOSS制動接口、MANN-HUMMEL燃油濾清器和塑料空氣濾清器系統,BEHR冷卻系統、VDO儀表+控制系統,VDO音響系統、HENDRICKSON橡膠懸架等國際一流技術和產品。而這些配套產品在國際上都是經過嚴格認證和認可的,應該說HOWO-A7就是中國生產的國際化產品。
因而,具有130余項新專利技術的HOWO-A7系列重卡,以其華麗、高貴的形象,超然豐蘊的品質,雄渾豪邁的氣勢,顯示出當代中國重卡最高地位的領袖風采。也成為代表中國重卡最高制造水平的形象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如今,“車型多、系列全、低成本、高質量、優配置”是中國重汽產品的特點。低成本是在科學、先進的管理體系中去大力降低設計、采購和制造成本;高質量則是產品平臺上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的產品高質量。從推出的“HOWO-A7”重型汽車產品則可窺見一斑。
市場潛力巨大,用戶需求也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提高,作為國內重要的重型汽車基地,中國重汽的產品創新將會由原來的被動適應走向主動引導,也就是從適應市場不斷向經營市場轉變。
對于產品創新,中國重汽將永無止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