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與經濟日報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今年二季度中經裝備制造業景氣指數,比上季度回落0.5點,預警指數比上季度回落3.4點,運行至“綠燈區”中心線偏下區域。雖然從總體上講,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下沒有顯著下滑,仍處于相對正常的水平,特別從長遠看,仍有比較強勁的發展動力。但是,也必須看到,中國裝備制造業內在的矛盾還是比較突出的。
裝備制造業作為先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舉足輕重。像我國這樣的制造大國,裝備制造業的景氣程度,直接就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景氣程度。從行業結構看,機械類裝備制造尤其是工程機械,受益于政府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大規模展開,勢頭強勁,增長速度很快,規模擴張也很快,裝載機和混凝土機械的增幅均在33%以上。京滬高鐵提前開通,也使高速列車的生產企業受益匪淺,且這種景氣會隨鐵路部門高速鐵路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繼續受益。但隨著政府投資的逐步減少,房地產開發步伐的放慢,工程建設項目也將趨于平穩,對工程機械的需求也將逐步減少。同時,在鐵路部門債務不斷擴大,每年形成的利潤只夠償還到期本息,是否還有繼續大規模投資的力度,是否還能保持目前這樣的強勁勢頭,也值得觀察。由此給高速列車生產企業及其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也需要認真分析和考慮。
從所有制結構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仍然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如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224.87億美元的營業額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名列434位,中國船舶(600150,股吧)重工集團公司也以營業收入210億美元名列第462位。而民營裝備制造企業由于普遍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資源配置方面存在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現象,普遍“表現平平”,難以與國有企業抗衡。在民營企業占據半壁江山的大背景下,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地位卻呈相對下降趨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再從產業結構看,傳統制造業、低端制造業,甚至是產能過剩行業仍在裝備制造中占據相當比重,不僅投入產出的效益不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而且在資源消耗、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雖然一部分重點骨干企業已在投資上逐步向高端裝備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但由于受業績和短期利益的影響,轉型速度還不夠快,轉型目標也不夠明確,尤其缺乏自主創新意識,跟在別人后面走的現象比較嚴重。如太陽能、風電等投資,不僅多數都投在新興產業中的低端部分,且過于集中,極有可能形成低端段的產能過剩。
無疑,裝備制造業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鞏固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眼下已成了迫切需要探討和解決的課題。
比方,依據產業振興規劃,應加緊制定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措施,按全國一盤棋的要求,確定各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重點,防止重復投資、重復建設,減少投資損失。
而結構轉型是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關鍵,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的檔次和水平,增強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市場競爭力。堅決淘汰明顯落后的技術,堅決關閉資源消耗過大、污染過重的企業;另一方面,要根據國際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趨勢,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兩種手段,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高端制造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為了堅持平衡發展,還須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堅持大小兼備,在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過程中,不僅大力支持大企業,也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特別對先進裝備制造有重要輔助作用的中小企業和從事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等基礎制造的企業,要通過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幫助他們提高技術含量、提高產品質量,以促進整個裝備制造水平的提高;二是要大力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先進裝備制造、高端制造和新興產業,在政策上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形成國有與民營投資“雙輪驅動”的良好格局。
在加強政策扶持方面,加快淘汰和壓縮落后產能、過剩行業與加大對先進制造業、高端裝備業和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應并重,以盡快置換傳統產業,形成新的裝備制造業格局。同時,要鼓勵企業苦練“內功”,對自主創新能力強,研發水平高,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高的企業,加大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