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國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國際貿易環境惡化,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增強的形勢下,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增長。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二,整個世界經濟溫和復蘇,世界范圍內的投資和貿易活動有所增加也對中國外貿出口的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美元的貶值短期內也有利于中國的外貿出口。
2003年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依然低速增長,其增長幅度將與2002年持平。盡管多數權威機構認為2002年下半年世界經濟將觸底,但觸底至強勁反彈還有一段進程,而且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預計全球經濟和貿易的強勁反彈將推遲到2003年底。因此在2003年年中全球經濟的蕭條走到盡頭之后,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還要面對變動的可能性。直至2004年,才可能迎來世界經濟3%~4%左右的正常增長,并逐步感受到經濟復蘇給出口訂單帶來的積極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從投資類機電產品開始,在企業恢復和擴大生產之后,如果就業機會增加,消費信心上升,從而帶來消費類機電產品的訂單增加,那么機電產品市場的全面復蘇才成為可能。
由于2003年世界市場經濟和世界貿易依然低迷,再加上美國資本市場信用危機和日元貶值的沖擊,以及貿易保護和競爭的加劇,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仍將存在不少困難。
一、國際機電市場存在若干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走勢仍不明朗
美國經濟因近期消費者信心指數處于低位,投資停滯,股市因公司財務丑聞頻發出現大幅波動,復蘇步伐明顯低于年初預期。歐洲內需增長緩慢,歐元升值使外部需求對復蘇的拉動作用削弱,結構調整遲緩使通脹壓力未因歐元升值而顯著釋放,宏觀刺激措施受到牽制,預計歐元區經濟要到年底或年初才可能出現明顯復蘇。日本經濟與年初相比出現了走出衰退的令人鼓舞的跡象,但內需啟動仍不明顯,結構調整尚需時日。受阿根廷危機的影響,拉美地區經濟金融出現不穩定局面,給該地區的增長帶來嚴重影響,甚至有再次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
日前全球經濟復蘇面臨若干主要風險:一是歐、美、日復蘇乏力,如不協調政策并采取有利復蘇的有效措施,則全球經濟面臨停滯的風險;同時,雖然主要經濟體的低通脹可以給宏觀政策留有一定的調整余地,但要警惕出現全球通貨緊縮的風險。二是某些發達國家經常賬戶失衡導致主要貨幣匯率的過快調整,這不僅使發達國家在短期內難以承受,也使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大壓力。三是投資者對公司利潤真實性的質疑是影響市場信心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得不到改善,將會導致市場的進一步動蕩,從而直接影響消費需求的擴大和經濟的復蘇。四是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尚不能排除向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擴散。五是石油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
這種世界經濟狀況給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世界外貿活動增添了更多的變數。因此,中國2003年的外貿狀況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
2、機械設備市場整體低迷
自2000年下半年,世界IT行業過熱產生的泡沫開始破滅,企業在泡沫時期曾投入的大量資金所造成的資產過剩、庫存積壓、債務負擔等后遺癥成為制約2001年和2002年增長的主要原因。本來2002年年初出現IT業復蘇的可喜跡象,但這時接連出現安然和世通等國際跨國大公司的財務丑聞,嚴重打擊了剛剛恢復信心的投資者們,造成IT業調整壓力比以往幾次經濟調整周期都大,持續時間都長,成為阻礙經濟復蘇的一大因素。同時它還影響到非IT制造業對過剩能力和債務的調整。在效益惡化或預期不明的情況下,企業的設備投資受到抑制,而企業的裁員又抑制了消費支出。
3、信息產品市場復蘇遲緩
導致信息技術產品走入低谷的若干因素,如庫存積壓過多、消費需求下降、價格走低等,在2003年仍難以消除。預計信息技術產品的復蘇要推遲到2003年上半年。
4、日元貶值增加變數
近一時期以來,日元已經通過緩慢下滑貶值到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由于日本最大的國際比較優勢是機械電子工業,日元貶值必然提高其機電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日元前景的不確定,使日元貶值的沖擊力倍增。為了自己的出口競爭力不被蠶食,韓國、臺灣地區、新加坡和泰國等地的貨幣已明確下滑,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和利用外資會產生一定影響。
日元貶值將影響亞洲其他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而亞洲增長的放慢,對我國擴大向亞洲其他國家的出口帶來困難。
5、環境、安全標準不斷提高
長期以來,一直把價格和質量作為出口競爭力的要素。隨著環境、安全問題的全球化趨勢,環境和安全標準已成為發達國家市場競爭的熱點。
如日本在2001年4月開始實施的《家電資源回收法》中明確:制造商和進口商對家電的回收有義務建立電子商品回收利用系統,廢棄電子商品的利用和處理責任由廢棄物生產者和保有者承擔,回收費用一般由制造者承擔。
在美國,許多大的產品經銷商或進口商在經營或進口產品時,都堅持產品一定要通過ul認證。出口歐洲,則均需粘貼ge標志。而要使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往往還需取得安全認證標志。
根據歐盟統一指令,2003年家電的保修期為2年。使得進口商對我國產品的要求更加注重質量而不是價格,對以價格取勝的低檔小家電非常不利。
6、對于出口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應對不利
統計顯示,截至2002年9月30日,全球共有33個國家發起了對中國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案件共541起,共涉及中國的出口額達160.5億美元。
入世承諾中的一些條例對我們是很不利的。例如,中國加入后15年內,在對中國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對方可使用第三國替代價格。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的出口產品設立了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這些條款決定了我國在入世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遇到國外據此設立的貿易壁壘時非常被動。
我國之所以遇到這么多貿易壁壘的限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原來我們不懂wto的規則。比如,根據wto的非歧視原則,我們只要有足夠的證據就可以對國外的貿易壁壘進行調查。外貿部于今年開始制定的《對外貿易壁壘調查暫行規則》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個規則的實施,對今后反擊國外的貿易壁壘有很大的作用。
7、出口環境在某些地區進一步變壞
由于擔心我國入世后受我出口商品的沖擊,我主要貿易伙伴常采用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環保、安全和技術標準等封殺市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關稅壁壘已漸顯脆弱,貿易壁壘的重點正向技術壁壘轉移。據統計,在目前的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已占非關稅壁壘的30%。
國家有關部門的調查,目前至少有2/3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部分產品失去了市場,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據專家分析,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的總體經濟水平仍不高,出口商品結構落后,產品檔次較低;二是一些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不高,出口產品在安全和質量等方面與國際標準和法規要求確實存在差距;三是一些發達國家有意利用技術性貿易措施限制中國產品出口;四是中國還沒有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得力措施。
中國企業遇到的相當多的技術壁壘是帶有歧視性和針對性的,必須下大力氣建立和完善中國自己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一方面深入了解進口國的有關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采取措施有效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另方面要制定和實施符合國際規則和中國具體國情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防范不良進口可能對中國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危害。
二、存在市場亮點和較多的商業機會
1、美國市場將會走向復蘇,為世界機電市場的好轉帶來希望
由于2002年美國企業大幅度削減庫存,這將會刺激生產,增加進口。但仍存在不確定因素,即:如果消費需求不能隨之跟上,庫存調整對經濟的刺激將是暫時的。但美國經濟畢竟正處于從衰退走向復蘇的轉折點上。而美國經濟的復蘇是拉動機電產品市場景氣好轉的最有效的動力,對歐洲、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會產生正面影響。
2、俄羅斯、印度市場有較大的開拓空間
據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研究院預測,俄羅斯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可達到4.8%和4.5%,是中國之外的兩個經濟增長高于4%的國家,其國內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進口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普京總統上臺后,提出了“市場經濟+民主制度+俄羅斯原則”,大力發展經濟,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國內市場需求逐步擴大。俄羅斯由于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偏向于重工業,因此民用制造水平較低,技術裝備落后,在視聽設備、家用電器和信息技術產品等方面內需大量增加的情況下,進口必然增長。2001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106.7億美元。中俄兩國經貿合作進入快車道。
印度近年來逐步實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放松外匯管制,經濟增長較快。目前印度正在實施“第十個五年計劃”,將擴大印度市場對投資類機械產品的需求。同時鼓勵企業對陳舊設備的更新和技術改造。
但是,中國企業開發俄羅斯市場還存在一些障礙,貿易中出現高關稅和灰色清關等問題。目前,中俄雙方企業和銀行相互缺乏了解,雙邊貿易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銀行、信貸領域合作水平不高,導致雙邊貿易結算、融資和擔保困難。俄羅斯總體經營環境有待改善,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牢靠,貿易方式很不規范,沒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和銀行體系。俄羅斯有2000多家銀行,但真正有效率的銀行不過30家左右,而且俄羅斯企業的資信透明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經濟衰退中遭受重創的亞洲國家,紛紛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采取積極的經濟政策,刺激國家需求。例如新加坡降低利率和增加財政預算,推動基礎建設和住宅市場;東盟成員國之間通過推動內部貿易的自由化以繁榮經濟,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泰國在加緊擴大投資,刺激內需;馬來西亞增加預算,推動中小項目的實施,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減免一些稅收刺激消費。
3、傳統產品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仍有潛力
在世界機電產品進口總額中,1/3為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盡管增長乏力,支付水平下降,但仍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發展中國家2003年的經濟增長率為5.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高于發達國家2.9個百分點。
滿足經濟發展基本要求的產品受世界不景氣的沖擊較小,如電力、醫療、交通運輸、水利、石油等。我國企業已積極參與跟蹤、承包或分包。
支付能力較強的中東地經濟保持溫和增長;具有一定富裕程度的東歐,需求將保持相對穩定。
4、“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將繼續增長
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部分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將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如中國的彩電量是世界總產量的1/4,空調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等。此外,我國還是世界燈泡、照相機、鐘表、自行車等的生產大國。由于這些產品的生產有相當部分用于滿足國際市場需求或是以外包方式進行的,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即使受到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干擾,已經形成的產業供應格局也不會改變。
市場需求大起大落的信息技術產品更是如此。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it產品制造基地,所生產的復印機、打印機、低價位的pc主機等,品種齊全,交貨快速靈活,成本低廉。支撐這個制造基地的力量有三個:一個是香港跨國采購中心的物流、信息、金融作用;一個是居世界第三位的臺灣it產業將電腦、顯示器、掃描儀等的生產大量向大陸轉移;第三個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技術人才。
信息技術產品出口仍取得了增長25%的好成績,成為拉動機電產品出口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預計該產品將是未來世界經濟回暖的最大受益者。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