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活動連續幾個月萎縮后,終于在8月份出現少許的改善,但出口訂單卻出現下降,顯示外需不足。此外,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價格壓力進一步上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星期四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9%,比上個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此前,該指數曾連續四個月下降。
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主要通過訂單、生產、就業、庫存以及物流等分項指標來反映制造業活動。該指數高于50%表明制造業總體擴張,反之則意味著收縮。
據美國媒體,同日公布的匯豐銀行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也較上個月出現回升,但仍然略低于50%。
新華社援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力群的分析指出,采購經理指數止跌回升表明中國經濟逐步趨于穩定,但回升勢頭微弱則顯示增長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制造業總體回暖的同時,出口訂單指數在8月份大幅回落了2.1個百分點,降至48.3%。匯豐銀行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中的出口訂單一項也出現下滑。
高級經濟師尤金尼奧·艾勒曼指出,縱觀中國二、三季度的出口趨勢,除7月份的意外反彈之外,整體表現疲弱。他認為,除了外部需求對中國出口產生的抑制作用外,人民幣近期對美元的連續升值也令中國出口商倍感壓力。艾勒曼說:
“最近一段的升值削弱了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盈利空間,對出口形成壓力,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
艾勒曼還認為,盡管中國制造業活動回暖,但從中國近期公布的工業產出和固定資產投資等其他相關相關數據來看,制造業擴張仍然缺乏有力的支撐。
盡管如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星期四公布的數據顯示,采購經理指數當中的購進價格指數在連續5個月下降后出現反彈,比7月爬升近一個百分點至57.2%。
對此,高級經濟師艾勒曼認為,新興市場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強勁需求并未由于歐美債務危機而減弱。因此,盡管中國貨幣當局一再執行緊縮,但來自外部的成本價格壓力并未減輕。他說:“新興市場的增長仍在推高資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這對中國制造商的購入價格和生產成本形成持續壓力。在某個時候,這種壓力必定會向供應鏈下游轉移。”
艾勒曼指出,購入價格壓力和發達經濟體普遍推行的寬松政策將增加中國政府對抗通脹的難度。7月份高達6.5%的消費價格指數是否接近觸頂還待進一步觀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