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增長較快,結構進一步優化,進出口貿易基本實現平衡。”這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權威人士對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外貿狀況的簡要描述。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有關部門的預測,2006年全年機械工業進出口總額將超過2700億美元,出口將達到1350億美元。這位權威人士表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機械工業要努力提高出口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對外貿易的穩定平衡發展和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逆差銳減的原因
據統計,今年前10個月,我國機械產品進出口總額2317.07億美元,同比增長28.42%,已超過了2005年全年進出口總值(2228.67億美元)。其中,出口1157.87億美元,增長36.80%;進口1159.20億美元,增長21.02%。外貿逆差大幅縮小,僅1.33億美元,減幅達99.04%。這些數據表明,貿易逆差大幅縮減主要得益于出口額的增長遠遠超過了進口額的增長。
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呈現出如下特征:一是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端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加;二是一般貿易出口增長繼續快于加工貿易;三是外商投資企業及民營企業成為出口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四是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突出,成為出口增長的主力地帶;五是在傳統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新興出口產品發展形勢良好。
據分析,世界經濟和貿易保持較快增長,人民幣對美元以外的主要貨幣相對貶值,既增加了國際市場對我國機械產品的需求,也提高了我國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年初算起,美元對歐元匯率已下降了10.7%,美元對英鎊、日元、瑞士法郎等貨幣也紛紛告跌。因而,人民幣雖對美元出現了升值,但與其他貿易伙伴貨幣的比值卻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機械工業企業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明顯增強了。如工程機械企業,由于2004年、2005年國內市場增長減緩,不少企業迅速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對外市場營銷工作,積極擴大出口,使過去大幅度逆差轉變為順差。
機械工業外貿,曾是全國外貿最大逆差戶之一。2003年、2004年逆差分別高達313.84億美元和365.7億美元。貿易逆差不斷縮小的原因,除前述拉動今年我國機械工業產品的國內外因素外,從深層次看,還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1)一大批極具價格競爭優勢的生產能力已經形成。近年來,機械工業固定資產快速增長,形成了一大批以面向國際市場為目標的生產能力;我國稅收、勞動力構成的成本低、性價比極具競爭優勢。(2)產能迅速擴張,許多機械產品技術水平迅速提高,不僅減少了進口,還大量走向國際市場。如工程機械產品,2004年進口金額同比減少2.74%,2005年再減11.7%,而出口金額2004年同比增加74.6%,2005年再增62.0%,今年1~9月同比增長67.94%。汽車及零部件、發電設備等也存在類似情況。(3)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機械產品出口快速發展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4)體制改革,外貿經營權逐步放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獲得了出口經營權,給機械產品出口帶來新的活力。
擴大出口仍有空間
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外貿出口大發展,但內需仍是機械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06年1~10月的機械工業銷售額中,國際市場占16.39%,與西方工業國家機械產品國際市場占40%~70%的出口比重比較,我國機械產品出口比重不算高,還有擴充空間。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有關專家表示,機械工業本應該是大出大進的,擴大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只要不重復引進,只要有利于國家技術進步,有助于機械工業水平提高,還是必要的。擴大出口可以鍛煉隊伍,提高水平。世界工業國家都在盡量擴大機械產品的出口,中國也不能例外。
今年9月14日,財政部、商務部、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業內人士認為,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出口退稅新政,有助于提升出口機械產品的層次和加工深度,有助于提高中國機械企業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是一大批機械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現行的13%提高到17%,增加4個百分點,提高了30.77%,這不是小數,將降低這些產品的出口成本,為擴大出口提供了良好環境。二是退稅政策為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性產品出口,降低或取消了部分產品的退稅率,促進了有關產品的升級換代,如取消了鉛酸蓄電池的退稅,已經促使有關企業研發新一代膠體鉛鋅蓄電池。三是部分短缺原材料降低出口退稅率,有助于緩解這部分材料供應緊張。抑制市場價格,有利于機械工業相關產品降低生產成本。總體看,有利于機械工業外貿出口,應充分利用這個新政擴大出口。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預測,2007年我國機械工業仍將保持大出大進的外貿格局。全年進出口增速25%以上,雖進口增速加快,但進出口貿易仍能基本平衡。
保持大出大進格局
機械工業“大出大進”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業內專家認為,要保持這種格局的健康發展,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重要機械產品出口預警機制,促進加工貿易升級,提高進口質量。對重要商品和主要市場的出口數量、金額、價格加強監測,引導出口企業合理調節出口增長節奏,避免過度價格競爭,避免打亂仗,減少貿易摩擦;積極執行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和限制類目錄;提高出口貿易質量和效益,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努力減少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高的產品出口;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鼓勵增加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盡快發布《禁止和限制引進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產業技術目錄》,制止不合理的重復引進進口。
二是加快轉變機械工業外貿增長方式。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為重點,積極增強出口競爭力;在國家商務部的統一領導下,加大建立與完善自主品牌出口商品的力度,支持品牌出口商品的研發、展示、宣傳;配合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鼓勵自主性高新技術產品、成套設備和附加值高的商品出口。
三是創造良好貿易環境,妥善處理貿易摩擦。指定專門機構深入研究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和發展趨勢,完善應對機制,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積極應對國外對我國出口機械產品的貿易摩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