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于大連舉行世界經濟論壇2011年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此前甚囂塵上的中國經濟硬著陸論調并未獲得眾多海內外與會嘉賓的贊同,此間與會嘉賓和業界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下滑,更多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經濟并無硬著陸之憂;不過,鑒于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未來一段時間維持高增長難度顯著加大。
中國經濟未現硬著陸
在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看來,看空言論緣于中國強力經濟刺激措施,特別是在基礎建設方面的財政投入,看空者擔心這些特殊時期的經濟刺激措施一旦推出,中國經濟將面臨極大的風險。施瓦布表示并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中國能夠調整對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將投向硬件基礎設施的財力轉向其他經濟領域,可以避免硬著陸。
此前出爐的8月宏觀經濟數據更令相關論調化為“浮云”,盡管部分經濟數據增速出現放緩,但依然表現強勁。數據顯示,8月出口同比增長24.5%,進口同比增長30.2%,工業生產同比增長13.5%;而作為重工業產品終端需求的房地產行業建設活動也表現良好,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房地產建設活動依然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在會議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經濟正在實現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并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正不斷增強。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6%。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都在正常水平,內需的作用增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6%,進出口總額則增長25.8%,貿易順差有所減少。
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看來,“經濟已出現增長速度逐步放緩苗頭,增速放緩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所必要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認為,現在看,中國經濟并不具備硬著陸特征,經濟增速減緩很大程度上與調控有關,是主動調控的結果,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當前仍有較大的調控操作空間。
面臨外部環境日益復雜
在此間諸多專家看來,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外需的大幅下降是最大下行風險。此前公布的PMI指數顯示,8月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明顯回落2.1個百分點,回落到48.3%,是該指數自2009年5月份以來首次回落到50%以內。在當前歐債危機加劇、美國經濟復蘇疲軟,世界經濟出現較大波動,出口增長不確定性增多。
來自中金公司的分析指出,相對而言,國內政策預期基本穩定,而外部環境則充滿變數,尤其是歐洲債務問題如何解決以及對歐美經濟造成何種影響,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如果歐債危機未能妥善解決,歐美經濟出現大幅衰退構成下行風險。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分析指出,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之中,但復蘇進程還很脆弱、很不平衡,這其中,包括美、日、歐、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眾多經濟體經濟增速出現回落,同時全球通脹壓力加大,流動性過剩影響日益突出,此外,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克勞斯·施瓦布亦表示,當前世界經濟仍非常脆弱,傳統工業國家正努力擺脫較低的經濟增長率,而增長率較高的新興國家卻不同程度地面臨通貨膨脹、經濟泡沫等問題;他坦言,各國通脹程度不同,增長速度有別,負債情況各異,情況非常復雜,難以預測未來世界經濟能否回歸到強勁和包容性的增長。
盡管如此,多位與會嘉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并不擔心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說,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金融風險大,但其企業界總體狀況還是穩定的,如果政府政策措施得當,和企業界形成合力,有可能會實現復蘇;總體來看,如果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措施得力,可以避免全球經濟“二次探底”。
經濟維持高增長難度加大
孫立堅說,考慮到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宏觀經濟未來將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是匯率的挑戰,美元、歐元震蕩將帶來換匯成本和匯率風險上升;另一方面是游資挑戰,國際資本在新的資產組合過程中,會增加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中高收益投資比例,這對中國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大宗商品所構成的要素市場價格穩定都會帶來很大的沖擊。
此外,“歐美經濟的不明朗,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也會影響到中國市場、企業和個人的投資與消費的信心,這對正處于結構調整和政府為‘退市’做準備的關鍵時刻的中國經濟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挑戰。”孫立堅說。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連平認為,今年我國經濟實現9%以上的增長速度可能性很大,而經濟增速跌落至8%以下的可能性較小,他同時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8%以上水平可能性較大。
孫立堅提醒說,當前有必要拿出讓“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的智慧和決心,以提高中國經濟整體抗衡世界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影響,發揮中國經濟比較優勢,提升民營經濟和市場發展的活力,使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目前不確定的環境下能夠做到“量”的保證和“質”的飛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