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苦于分身無術的蔡惟慈,最終還是決定接受記者的采訪。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多半是因為,2006年的機械工業亮點多多,為“十一五”開了個漂亮之局,值得一談。蔡惟慈承認,就實際情況而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年初的預測顯得保守了一些,“沒想到形勢會這樣好”。所以,在采訪的過程中,蔡惟慈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
作為一個老專家,又身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對中國機械工業,尤其多年來行業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切的了解。而2006年中國機械工業的優異表現,在他看來,不僅體現在統計數據的“高增長”上,更重要的是,一種質的變化已悄然出現,這正是他所期待的。
盡管這種質的變化才剛剛開始,但蔡惟慈相信,它傳遞出的信息是十分明確的———中國機械工業的崛起“不可阻擋”。
亮點之一:逆差驟減
機械工業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逆差大戶之一,而2006年這一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據統計,2006年前10個月,中國機械工業進口總額達到1159.2億美元,同比增長21.02%;出口總額達到1157.87億美元,同比增長36.8%;出口增速高出進口15.78個百分點,累計進出口逆差僅為1.3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11.5億美元減少了110.2億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
盡管全年的統計數據尚未出來,但蔡惟慈相信,2006年最遲2007年中國機械工業進出口將會實現平衡,并呈現出一種“大出大進”格局。
逆差銳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機械工業結構調整正在取得實質性進展,表明中國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在逐步顯現?!皣衅髽I的加速改制和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推動了中國機械工業競爭主體的結構變化,從而也推動了機械工業結構的調整和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辈涛┐日f,“中國機械產品出口的比例還比較低,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亮點之二:既快又穩
“十五”期間,中國機械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3.5%,而2006年前11個月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了30%。對于這樣快的發展速度,蔡惟慈曾有過擔心,但逐月的統計數據和分行業的統計數據都顯示,這種快速增長仍然是比較健康的。
1~11月,全國機械工業總產值49063.47億元,增速比上年的21.2%提高近9個百分點;完成銷售產值47728.85億元,同比增長29.76%。從各月總產值和銷售產值增速看,全年既快又穩:下半年生產增速均保持在29%以上,并呈逐月微升走勢,11月份增速則達到30%,為全年最高,改變了近年來機械工業“前高后低”或“兩頭高中間低”的波動走勢。
除內燃機和文化辦公設備行業外,各分行業的增幅都超過了25%,呈現出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1~11月總產值增速超過平均水平的行業是工程機械、機床、電工電器、通用基礎件和汽車行業,這五個行業的增幅在30.21%~35.71%之間。增幅低于平均水平的行業是農機、內燃機、儀器儀表、文辦設備、石化通用、重型礦山機械和食品包裝機械行業,其中最低的文辦設備行業增速為14.41%。
亮點之三:結構優化
機械工業的結構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二是“重”。
1~11月,全行業新產品產值達到9257.06億元,同比增長34.37%,不僅處于高位,而且高于同期工業總產值增速4.37個百分點;重點產品產量增長明顯快于一般產品。按蔡惟慈的說法就是,那些高增長的產品及行業正是市場急需發展的。
比如,發電設備實現了跨躍式發展,火電機組正向高參數、高效率、超臨界方向邁進。2006年,發電設備產量繼續高速增長,同比增長29.6%。上半年,3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產量達到了74臺套,同比增加了21臺套,占火電總容量的比重已提高到75%;超臨界機組比重增大,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已成為主力機型,60萬千瓦火電機組的國產化DCS控制系統成功投入運行;火電機組已由亞臨界向超臨界、超超臨界升級,2006年已有2臺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成功投入運行。
比如,大中型拖拉機產量創歷史紀錄。大中型拖拉機在2005年“井噴式”增長的基礎上,2006年1~11月產量同比再增25.64%,全年產量將首次超過20萬臺。
比如,數控機床比重增大。1~11月,金切機床同比增長13.93%,其中,數控機床產量突破7.6萬臺,同比增長30.78%,高于機床產量整體增長幅度。
比如,轎車比重提高,帶動汽車行業產量增長。1~11月,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6.10%,其中,轎車在汽車總產量中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3.16%提高到53.48%;上半年統計1.0~1.6升的小轎車共生產103萬輛,同比增長87.27%,已占轎車總產量的55.24%,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亮點之四:理念漸變
總體而言,2006年機械工業的高速增長仍主要依賴“實物”產量的增長,“高端產品供不應求,低端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蔡惟慈認為,需求增長的速度不可能永遠保持在高位,隨著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將會更加突出,業內企業必須轉變觀念,尋求新的增長方式。
從全球范圍看,發達國家的現代工業已經發展到了虛擬制造的階段,服務是制造業今后重要的發展方向,世界一流廠商約有40%~50%的產值由服務業務構成。當前國內市場需求旺盛,但未來,服務將成為企業產值、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方面,國內一部分優秀企業已率先行動起來。
如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是以軸流壓縮機設計制造為核心業務的大型成套裝備的國有企業,該公司正在實施轉型,擬從單純成套設備制造商,向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包括設計、制造和服務在內)的總承包商轉變。由于其高爐能量回收透平裝置(TRT)是鋼鐵企業節能降耗的重要設備,其市場前景非??春?,而且一攬子解決方案也極大地擴展了該企業的發展空間。
再如湖南長沙的遠大空調有限公司,在注重開發節能產品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的售后服務。在遠大的全球聯網監控中心,可隨時調看各地遠大空調機的運行數據,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將故障解決在萌芽狀態。這種全球監控的售后服務方式,一改過去救火式的售后服務方式,為遠大所獨創。
除此以外,越來越多的機械企業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開拓國際市場上,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人力,這都有助于企業從單純依靠產品產量的增長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如果這一勢頭能夠持續下去,并帶動更多企業轉變發展理念,那么中國機械工業的崛起將會真正變得不可阻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