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貿活動頻繁,對航空運輸需求日漸增長,有業界人士指出,中國飛機租賃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無可限量,但同時需要面對不少困難,包括進口稅收、貨幣兌換及飛機進口手續等。
有業內人士預測到2024年,起碼要多2300架飛機才可配合內地需求,屆時飛機租賃市場總值最少達1080億美元。目前內地市場有近950架民航客機,當中約有44%是租賃而來的。
中銀航空租賃公司副總裁兼首席商務總監唐力夫指出,在這些飛機中,約有90%是來自外國公司,包括通用電氣商業航空服務,國際租賃金融公司及航空資本集團等。
稅收重窒礙市場發展他認為面對外國租賃公司的競爭,中國公司明顯處于下風,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一家以中國為基地的租賃公司,能取得空巴或波音交付的新飛機。他解釋,中國內地租賃公司需繳交更多稅項,而提前繳交的稅金,最高可達飛機總價值的22%。
相反,外國飛機出租公司則毋須繳納進口稅,因為在此情況下,航空公司是租家與進口商,他們只需繳交1%關稅及4%進口稅。2008年1月1日起,中國的企業所得稅劃一為25%,但相對其他國家只須繳10%至12%,仍然為高。
唐力夫稱中國法律所帶出的問題,是另一個使飛機租賃企業未成氣候的原因。他指出,進口飛機除要繳交較多進口稅外,凡涉及飛機?購的事項,必須經發改委、民航總局等部門審批,程序和批閱需時頗長。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缺乏租賃銷售經驗兼懂法律的人才,他們往往需要花2到3年才可訓練出這類人才。
國際租賃金融公司總監普魯格表示,時間對商業活動來說非常重要,但在中國兌換外幣需時較長,是阻礙飛機租賃事業發展的另一原因。
不過,他認為中國飛機租賃市場正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大有作為。
業界促入開普敦公約內地去年3月生效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首次允許合資格的金融機構設立或參股租賃公司。由中國工商銀行獨資的金融租賃公司去年11月在天津開業,成為內地首家獲銀監會開業批準的創新型租賃公司;中國首家合資的金融租賃公司建信金融租賃去年12月開業,由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合作,是在中國開業的第二家銀行業租賃公司。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及民生銀行的金融租賃公司籌建申請,亦已分別獲批。
另外,業內有不少聲音認為,中國必須盡快加入《開普敦公約》,方能為航空公司減低負債成本,做大飛機租賃業務。《開普敦公約》主要涉及航空器材的買賣和租賃問題,為債權人從破產航空公司取得飛機的控制權提供方便,降低購買或租賃飛機的融資風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