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現代建筑企業也曾提出了建造“百年建筑”的口號,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像青島大酒店這種建筑“短命”現象在我國目前是一個極為普遍的問題。與歷史對比,史上存在時間短暫的隋朝所建造的趙州橋屹立于世1400多年至今至今依然巋然不倒,它帶給掌握現代建筑技術的現代中國人的啟示不可謂不深遠;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房屋的平均使用壽命達到130年,歐洲大陸則為80年,即使建筑更新較快的美國也達60年,相比之下,中國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平均不到30年的現狀著實令人汗顏。
決定建筑壽命長短的因素除了規劃設計和建筑質量以外,更重要的還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態度,即人們對于該建筑的認識,即人們能不能理性地對待已經使用一定年限的所謂“老屋”。歐洲的城鎮,對于當地民居和老建筑,對舊建筑的“拆遷”總是慎之又慎,盡量修繕是他們對待建筑的思維方式,歐洲古城的風貌得以保存正緣于此。在歐洲國家,百年以上老建筑比比皆是,甚至1000多年的建筑也不罕見。許多老建筑在顯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數字標注著建造年代,說明當時的建造者對它能夠經久耐用、世代相傳充滿自信。真正的百年建筑要求有與其相符合的建筑技術以及對建筑的責任感,歐洲的建筑設計和建造者在這一方面的確值得國內的建筑、規劃和設計同行好好學習。
建筑“短命”現象,特別是大量處于設計使用年限的建筑被拆除,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人們不能以理性的態度對待“老屋”,盲目崇拜新式建筑,在城市建設中追求整齊劃一,“隨意、殘忍”地對老舊建筑一拆了之,這有悖于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一座建筑動輒需要花費數千萬乃至數億元,需要耗費大量寶貴的資源,也需要大量人力夜以繼日地辛苦勞作,如果一拆了事,不僅價值滅失,不能做到物盡其用,造成建筑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而且拆除過程要消耗可觀的人力、物力、運力,同時產生大量的粉塵和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再則拆了之后就意味著新建,要補充和輸入更多的資源??梢?,保證建筑的設計使用年限,理性對待“老屋”,不僅為城市負責,而且為社會負責,對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