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讓世人咋舌。2003-2004年每年增長都在9.5%,2005年則達到了9.9%,而2006年上半年一度達到10.9%的增長,一到三季度是10.7%。面對如此高速的增長,朝野上下、海內海外都伸出了舌頭。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經濟再次陷入過熱,新一輪宏觀調控即將開始。
中國經濟是否真的陷入新一輪過熱,新一輪調控是否真的需要馬上開始。表面上看,10.9%的高速增長是近幾年來增長的最高峰,并且超過中國1980-2004年間平均9.8%的平均增長速度,判斷當前經濟再次陷入過熱從而需要新一輪調控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經濟是否過熱?
然而,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討論“經濟過熱”,其判斷依據并不是投資增長速度或經濟增長速度有多高,而是要看供給需求是否平衡,導致增長的因素是否可持續,就像我們不能看姚明長得高就斷定一定是“巨人癥”,除非我們發現姚明的身高增長的確是某種病態。
然而,在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所導致的物價波動上,我們并不能發現中國經濟有過熱的跡象。恰恰相反,由于本輪對能源、原材料以及其他瓶頸產業的投資正日益轉化成生產能力,我們看到的是各個方面的供求關系都趨向穩定與改善的前景。如從物價指標看,消費物價水平從去年以來已經牢牢地控制在2%以內的水平(去年是1.8%,今年上半年是1.3%),顯然這樣的供給需求狀況幾乎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健康的年份。在最容易引發物價上揚的源頭,能源、原材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在2004年達到11.4%的最高水平,然而2005年回落到了5%,今年上半年雖然國際油價依然居高不下,但電力短缺的局面卻大有好轉,因此總體得以保持在6.6%的水平,這應該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也很穩定,2004年是6.1%、2005年是3.2%、今年上半年是3.5%。還有就是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2004年是5.6%,2005年是1.6%,今年上半年是1.4%。所有各類價格指數,都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問題(國家統計局,b)。
綜上所述,從供需關系導致的物價變動看,當前經濟增長速度的確很高,但卻很難稱之為過熱。一如北京大學宋國青教授所指出的,如果拿當前的經濟增長與1992年那一段時間相比,則幾乎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健康的,增長雖然高但物價穩定。中國經濟在眼下似乎就像一個身體正發育的年青人,身高長得快但無需吃藥。經濟過熱的判斷以及重啟宏觀調控的政策主張卻是缺乏依據的。
判斷總需求是否過熱,還可以進一步追問的問題就是,究竟是何種需求過熱了,是否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是消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消費占GDP的比重以及對于GDP增長的貢獻不僅不高,而且各方都認為太低了,因此當然沒有人說消費高了。正因如此,政府才明確提出要通過擴大居民消費來擴大內需。那么是外需高了嗎?似乎有這樣的意見,但政府的政策導向卻是強調人民幣匯率要穩定,強調外貿部門的出口增長對中國的就業穩定很重要。這也就是說,在主流的觀點看來,外需增長是正常的,并沒有人堅決地主張人民幣匯率一定要大幅升值并降低外貿需求。
因此,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外需中,似乎只有投資是導致經濟過熱的根源了,宏觀調控過去幾年的重點也是“投資過熱”,特別是打壓房地產投資。那么,投資真的不健康,真的進入了過熱嗎?
投資是否過熱?
讓我們進一步對投資的情況進行分析。統計數據顯示,在這一輪的經濟增長中,投資的確是唱主角的。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26.6%,2005年為27.2%,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31.3%的高水平。如此飆升的投資增長被看成“過熱”并被判斷是導致中國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
但也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問題在于,判斷投資過熱的理由同樣也不是投資速度本身,而是投資的效應。其中有兩個基本的判斷依據,一是投資導致了供需失衡,這會表現為投資價格指數上升太快,但前邊我們已經看到,其實找不到這樣的統計數據的證明。二是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如果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則說明投資增長高沒有道理,投資可能正處于非理性且不可持續的過熱狀態。
近期,北京大學宋國青教授采用直接的算法,即用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凈資產和利潤進行比較,計算凈資產回報率,結果發現,從1999年以來,大陸的投資回報率處于不斷攀升狀態,從1999年的6%左右一直上升到了18%以上,正處于空前高漲的水平,也幾乎是全球各主要國家最高的投資回報水平。宋國青教授的計算得到了高盛經濟學家梁紅等許多同行的認同。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中國的投資是健康的,在當前低通貨膨脹率高投資率拉動的中國經濟增長是有堅實支撐,是可持續的,根本不需要進行大力的宏觀調控;當然也意味著正處于“超級流動性”的全球資本仍將繼續源源不斷地向中國集聚,以尋求高投資回報率。
顯然,對于投資回報率的這一顛覆性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其政策含意和理財含意可以說都不同尋常。第一,從政府的角度看,給定當前的穩定的物價水平和高投資回報率,宏觀調控并沒有理由,特別是不能以繼續打壓投資來緊縮總需求。第二,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產業投資以及資產投資都大有可為,中國將更加成為全球投資者的天堂。第三,從居民的角度看,大陸居民存款的真實回報在當前通貨膨脹下,其收益幾乎為零,因此居民對資產結構調整就是合理的選擇,這一調整運動遲早會發生,更多的居民資產還將進一步流向房市、車市、股市等高回報的資產市場,進而引發中國儲蓄率的變化,這當然同時也意味著投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不可能停止。
(作者為國務院資產管理監督委員會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