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盡享政府四萬億投資的狂歡盛宴之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今年已感寒意漸濃。告別高增速,步入平穩增長期,也許更有利于行業汰弱留強,打造出真正能與世界一流公司比拼的國際企業。
盡管從規模上來說,國內幾大工程機械巨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均已躋身全球十大,但在核心技術以及國際化方面,仍有待追趕美國卡特彼勒和日本小松制作所等國際巨頭。
在中國緊縮宏觀調控政策下,工程機械業終現行業拐點。一季度雖仍高達近60%的增速,自4月起則全面下滑。業內人士戲稱今年“一季度站著掙錢,二季度坐著數錢,三季度躺著賺錢,四季度跪著要錢。”
“今年一季度以前到去年全年,包括2009年末期,形成的這個峰(工程機械行業的高峰)需要理性回歸,需要按經濟規律辦事,把他恢復到正常水平。”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在一次行業會議上表示。
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推出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刺激了國內基礎設施及房地產建設的高速發展,也將與之息息相關的工程機械行業推到了頂峰。但隨著去年宏觀調控的收緊,中國基建和房地產建設增速開始下滑,工程機械業也扭頭向下。
蘇子孟指出,四萬億投資對工程機械的影響并不限于從高峰跌入目前的谷底,不少企業的浮躁心態都與之有關,未來仍需總結經驗教訓。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尖銳地指出,“中國的工程機械市場確確實實也經歷了一個非常火爆,忙于交貨,忙于生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當中,有產品就行,所以對管理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市場的創新、人才的培養等等,都由于忙于應付交貨而耽誤了一些時間,或者耽誤了一些精力。”
企業高層們認為,目前增速下滑,市場回歸科學理性,反而能促進行業思考,很好地研究客戶及市場的需求,培養出真正世界級優秀企業。
“現在中國很多企業的產能是生產低質量的,低技術的產能,所以這種產能,我認為在這一輪調整過程中,會逐步地淘汰,中國的企業再加大技術投資和產品研發,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這樣的產能我認為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廣西柳工總裁曾光安表示。
莫尼塔研究員馬冬凡亦認為,未來對國內品牌而言還有不小的空間。“現在行業里民族品牌只占30%,外資占70%,這其中我們還有很大的進口替代的空間,而且對于大型高端的產品我們現在的生產能力還比較低。”
加速國際化進程
盡管工程機械行業今年經歷了大起大落,但始終不變的是對海外市場的熱忱。據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稱,今年工程機械的出口形勢很好,全年出口肯定突破135億美元歷史最好水平。
而國內工程機械巨頭則加速在海外布局,除了產品出口外,還積極在國外設廠,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并購。
“我們認為全球經濟將來的格局一定是多極化的,過去歐美企業的人才優勢將消失,中國的低成本優勢也逐漸在失去,企業應該站在全球的角度來整合資源,來發展企業,做個國際化企業,我認為這是正確的發展戰略。”中聯重科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詹純新表示。
各大工程機械商對海外市場均表示了信心和期許,徐工預計今年集團海外業務收入同比增幅將接近翻番,中聯今年海外收入占比料接近10%,而三一重工則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出口收入在總營收中占比提高到20-30%.
為配合國際化戰略,各大企業開始登陸海外市場融資。中國港股近兩年將迎來內地工程機械商的密集融資。
中聯重科已在去年年底成功上市H股,而徐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機械和三一重工的港股首次公開招股(IPO)也在推進。
由于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三一重工9月宣布延遲港股招股,徐工亦在稍後決定推遲IPO計劃,并將籌資規模從之前的15億美元削減至10-12億美元。
不過投中集團的分析報告指出,“徐工機械和三一重工寧愿推遲IPO,也依然堅持分別為12億美元、260億港元融資計劃,顯示出其對于企業自身價值以及香港資本市場的信心。”
期待中國卡特彼勒誕生
在全球工程機械企業50強排行榜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均躋身前十,然而業內領袖們均表示,目前與卡特彼勒和小松制作所等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中國企業中排名最前的徐工集團(第七位)董事長王民稱,在其剩馀的六年任期中,徐工在規模上“真正做到全世界第三沒有問題”,但他同時指出在關鍵技術、包括發動機在內的核心零部件上,距離還是要遠一些。
而中聯重科的詹純新則表示,對于卡特彼勒、小松等一流企業而言,中國只是他們業務的一部分,他們的業務分布在全球各區域,而中國企業90%以上的銷售在國內,易受國內調控的影響。
不過,作為中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高端裝備業,將有望得到政策的扶持。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力爭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他并稱,工程機械產業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領域,未來要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在關鍵核心部件等產業鏈短板上取得重大突破,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促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此前表示,由于中國人口多,國內市場潛力空間還相當大,而且中國工程機械還面臨全球化以及新技術帶來產業升級的機遇,“未來相當長時間是中國時代,在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將造就大量世界級的企業。”
莫尼塔的馬冬凡亦表示未來肯定有可能誕生類似卡特彼勒的企業。但他也指出,最大的風險不是市場規模或銷售額的問題,而是在很多核心零配件生產、產品創新以及大型重載產品上受到制約。
“很多都需要企業對這方面的重視,以及國內其它制造業的發展達到某個水平。畢竟卡特彼勒是工程機械的發明者和創造者,他具備的行業經驗和經歷并不是後來者能輕而易舉超過的。”他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