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山先生著重圍繞“國內制造商必須探索在本地市場進行跨行業發展的可能性”進行了論述,并提供了相關的建議。這種做法在幾個業界巨頭的發展史上,都出現過驚人的相似。卡特彼勒、約翰·迪爾和凱斯-紐荷蘭、沃爾沃、久保田都在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配套組件、內燃機和金融服務業等多種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跨行業發展極有可能成為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做大做強的有效途徑之一。
但高山先生同時在文中寫道,“基于當時的市場條件很多國際制造商都花了30~50年才在跨行業發展上邁出了第一步,而今天的國內制造商已經沒有太多這種機會和時間了。國際制造商都陸續地在國內伸出了自己多元化發展的翅膀;國內制造商的競爭優勢正在不知不覺中流失,因此更需要迅速反應,找出對策。”毫無疑問,時間和對策才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
就目前情況而言,靠自身滾動發展,或者說僅僅依靠挖掘國內市場和拓展國際市場做大作強企業,難度將越來越大,機會也越來越少。其一,發展的時間,國內和國際市場不可能再給中國企業過多的發展時間;其二,中國市場已經融入全球市場,中國企業生存的環境(如政策、金融、產業鏈、人才及客戶需求等等)正在越來越快向國際通行市場轉變。
其次,并購不失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做大做強的一個捷徑,但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縱觀國際工程機械市場,受國際經濟形勢好轉的影響,雖然市場整體規模還在呈現一定程度的增長,但除中國企業以外,鮮有新生企業出現,只是現有存量的不斷重新組合,市場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
就今后而言,依靠自身滾動發展只能解決企業的生存問題,而通過購并才是進入新領域并做大做強企業的捷徑和謀求發展的有效途徑!回顧過去的10年,國內工程機械新生企業層出不窮,原有工程機械企業也在不斷地突破原有領域進入新的領域,由此而成功的企業或者做大規模的企業不在少數,但能夠執行業牛耳者并不多見。不僅如此,目前行業新進入者的數量和成功的機會均呈現出快速下降之勢。從某種程度上講,快速發展的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已經不足以支撐為數眾多的企業生存,提供眾多企業做大做強的空間。
盡管如此,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仍不失做大做強的可能和機會!通過企業滾動發展積累實力,通過業內并購或者跨行業并購做大做強企業(跨行業發展只能通過并購,因為新行業同樣存在生存和發展空間問題)。對于跨行業并購,高山先生一文已經有詳盡闡述,而整合業內現有存量更具較強的可操作性。沃爾沃建筑設備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通過并購冠軍平地機、三星挖掘機,以及最近并購英格索蘭壓實、攤鋪和銑刨機械業務,一舉使沃爾沃建筑設備快速躋身業界強手之林。同樣,國內企業的中聯重科亦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通過并購浦沅起重機械,成功涉足進入門坎極高的起重機械領域,并由此快速地將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跨行業并購能夠實現業務互補并降低經營風險,而業內并購則更能完善產品鏈,凸現整體效應。當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并購進行資源整合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而跨行業并購與業內并購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勢,需要企業結合自身具體情況而定。不管怎樣,經驗仍然是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大障礙,畢竟在資本運作、企業文化、管理和并購運作上中國企業的經驗實在太少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