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1(第九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在北京舉行,年會主題為“巨變世界 共識中國”。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闡述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時表示,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提高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發揮民營經濟在市場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首先作為中國人,我們有理由為自己30年來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是,從客觀上講,30年來中國還沒有世界級品牌。”向文波說,因為中國制造業“還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過于依靠廉價勞動力成本,因此中國制造往往給人以中國“體”造而非中國“智”造的印象。
在他看來,要實現這一轉變,就必須提高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發揮民營經濟在市場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中國現在有三類企業:一個是外資企業,一個是國有企業,一個是民營經濟。從整體上來講,我認為,民營經濟在市場經濟環境里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是非常強的。但遺憾的是,盡管政府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多的條件,盡管很多的經濟學家也在呼吁要給民營企業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民營企業家也非常努力,但我覺得在中國這種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里,民營經濟的定位還是很低,所得到的資源還不是很多。”
向文波認為,真正富有活力、有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得不到社會資源,或者得不到社會資源的最大支持,是中國經濟30年來沒有大的世界級品牌、世界級企業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除了在宏觀上呼吁政府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外,向文波還以三一重工現身說法,呼吁企業創新要舍得投入,微觀上要正視對人的激勵。
“從微觀上來講,企業要正視創新,正視對人的激勵。當然政府也要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要鼓勵自主創新,國外經常指責我們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某種意義上,低成本獲取一些別人的成果,并不利于中國‘智’造。”向文波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