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部地區來說,鋼材需求仍有一定空間,可有條件地在具有一定資源、能源和市場優勢的地區,結合區域差別化政策適度發展鋼鐵工業。但一定要依據資源、能源和市場做好規劃,有序發展。
據了解,我國鋼鐵工業有7000多家企業,其中生產粗鋼的企業500多家,平均規模僅100多萬噸,前四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27.8%,遠落后于美、日、韓70%—90%的水平。
針對產業集中度低,《規劃》明確提出重點支持優勢大型鋼鐵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積極支持區域優勢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據介紹,這兩種在我國鋼鐵工業兼并重組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模式,從目前發展看,是符合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實際的兼并重組模式,在“十二五”時期仍有較大的實施空間。
建立我國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鐵礦石資源全球化配置的趨勢已經形成,2010年我國鐵礦石進口來源國達到40家(2011年已擴展到63家),進口量6.18億噸,約占鐵礦石消費總量的6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32個百分點。在高礦價高收益的驅動下,2011年1—10月份國內鐵礦石產量也增長了26.4%,進口鐵礦石增長了10.9%,國產礦的增速大于進口礦。
業內認為,在如何提高礦石的保障方面,比較集中有兩個認識:一是加大國內礦山的開發,提高自給率,以提高話語權;二是加大國外礦山的開發力度,提高權益礦的比例。
而《規劃》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考慮到我國鐵礦資源品位低、稟賦差,開采成本高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從資源國際化和節能減排上考慮,多用進口礦是必然的。
“問題是我國鋼鐵企業對進口礦定價沒有話語權,還是要鼓勵鋼鐵企業走出去,不僅開礦,更重要的是建廠,將鋼坯或鋼材運進來,而不是只在國內發展。”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十二五”時期要將建立我國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與鋼鐵工業發展聯系起來,一是開發利用國際資源,在具有資源優勢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周邊國家建立穩定、可靠的鐵礦、鉻礦、錳礦、焦煤等原燃料供應基地和運輸保障體系;二是加大國內鐵礦資源的勘探力度,提高尾礦回收綜合利用水平,推動現有礦山的資源整合;三是加強和改善進口鐵礦石管理,研究引導建立符合市場的、上下游可長期協調發展的鐵礦石價格形成體系,規范國內鐵礦石市場秩序;四是支持國內鋼鐵企業及其他企業“走出去”在境外投資建設鋼鐵廠,投資參股國外鋼鐵企業;五是推進“減量化”用鋼,提高科學使用鋼材的水平,減少鐵礦石消耗;六是加大廢鋼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廢鋼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產業鏈。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