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伴著初冬的細雨,記者來到中國工業大獎獲獎企業——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走進瓦軸精密技術與制造工業園。
機床飛轉,新產品試制正在進行,市場急需的產品裝機待發……置身于這個具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老國企中,無論是技術和產品、經營和服務,無一不讓你時時感受到瓦軸人創新的理念和報國的責任。
在一組組具有代表性的各類軸承產品展臺前,瓦軸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叢紅細數著瓦軸集團每一個發展的關鍵歷程——
平均每天以3種新產品的速度在擴大軸承配套領域,每年承擔20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裝備配套項目,已成功研制了200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為12個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裝備配套能力提高到80%以上,每年為我國工業企業帶來200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
如今,瓦軸已從單一軸承制造工廠,發展成為具有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國家創新型企業,綜合技術開發能力已代表了中國軸承工業的最高水平,其掌握的軸承設計、制造、檢測、試驗等關鍵核心技術,代表著中國軸承參與國際競爭。目前,瓦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軸承制造企業,位列世界軸承第八位。
實施“制高點”戰略,中國軸承轉動未來工業
“作為中國軸承行業的排頭兵,我們要承擔起為國家發展裝備制造業配套軸承的重任,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端市場,發展高新技術,占領高端客戶,實現替代進口,進入世界軸承行業前六強,這也是瓦軸集團‘十二五’時期全面實施的‘制高點’戰略。”叢紅表示。
長期以來,我國重大裝備配套的高檔次軸承大部分依賴進口并受到國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圍繞國家十六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配套軸承和發展國家清潔能源急需的風電裝備軸承,實施“高端市場、高端產品、高端制造”,一項項技術創新工程在瓦軸集團全面展開。
在新能源行業、在石化行業,在鋼鐵行業,在采礦、煤炭行業,在軌道交通行業,在機床行業和精密裝備行業,在造船、港口機械、海洋工程領域……一項項關鍵技術被瓦軸人突破,國外的技術和價格壟斷被打破,我國鋼鐵行業采購成本整體下降,高轉速、高精密、高可靠性軸承成功應用到國家的重大裝備……
“十一五”期間,瓦軸率先研制了風電成套產品替代進口產品,迫使進口軸承的價格由每臺機組210萬元,降低到60萬元,僅此一項,瓦軸創造的社會效益達到了110億元。
“80后”研發團隊闖出風電行業的“一片天”
主管公司科研工作的副總經理孫茂林介紹,為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集團每年科技投入都在5%以上,并建立科技人才培養梯隊。國家大型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軸承產品檢測試驗中心已啟動建設,集團在新能源行業的風力發電軸承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國內最大風電軸承的制造商。
在風電軸承研究所,年僅36歲的女所長孫振生正帶領著她的團隊進行新項目的研發。記者看到,這支由8人組成的研發團隊都是“80后”,可以說是全國最年輕的風電研發團隊,但他們在風電系列軸承行業的“戰場”上可謂是“老兵”了。
他們成功研發了國內首套1.5MW風力發電機變槳軸承,研發了國內第一臺3.0MW海上風力發電機變槳軸承和偏航軸承,完成了國內第一臺兆瓦級風力發電機主軸軸承研發,特別是成功研制了國內第一臺3.0MW海上風力發電機主軸軸承,并實現批量供貨……
用孫振生的話說,在風電軸承研究所,每個人的肩上都扛著公司風電軸承發展的重擔,但瓦軸多年來形成的創新氛圍和構建的創新平臺,讓所里“80后”的小將們在面對責任的高壓時仍能談笑風生、勇往直前,面對市場的成敗時仍能眾志成城、執著的堅持。
風力發電軸承的研發,為瓦軸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公司每年風電軸承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孫振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已開始著手6兆瓦風電軸承的研發,這意味著瓦軸集團在風力發電機組配套軸承領域將占據國際制高點。
“在工業領域,有轉動的地方就會有軸承,用中國軸承轉動中國未來,讓瓦軸支撐并助推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采訪結束時,集團公司執行董事、股份公司總經理邵陽自信的話語還縈繞在記者耳畔。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