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來,有個“彎道超車”的詞匯很時興,諸如“正是彎道超車時”、“超越常在彎道處”等。筆者認為,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更應遵循科學理念,少一些追風,多一些思辨;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平實;少一些機械,多一些創意,把準“彎道超車”的時機,杜絕盲目追風。
有人認為,金融危機讓我國經濟正處在“彎道”上,此時正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良機。應當說,經濟發展的每一次危機,都是產業重新布局,企業重新洗牌,新機遇不斷涌現的關鍵時期,以“彎道超車”比喻“危”中有“機”,有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的功效。但如果我們認真分析成本消耗、安全風險、實力功力等細賬,就不難看出,這種說法也僅僅算是一種比喻而已。
第一筆賬,成本消耗。一般情況下,有經驗的駕駛員不會彎道超車,因為彎道超車更耗油,更易磨損發動機和輪胎。因此,這筆賬不合算。經濟發展要追求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可以率性而為的賽車速度。在金融危機還未見底、市場變化不可預見的背景下,經濟運行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超常規發展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更多的代價。那種為一時超越拼資源、能源消耗的急功近利做法,是與科學發展觀完全相違背的。
第二筆賬,安全風險。“彎道處要敢于踩油門”,被一些人喻為超越發展的習慣用語。其實,賽車手進入彎道的第一個動作是踩剎車而非踩油門。好的賽車手,在進入彎道前也必須審時度勢,正確判斷形勢。經濟發展的彎道,遠比賽車場上的彎道更為復雜,充滿著各種變數。彎道之處,最需要實事求是,要講方法、重技巧,量力而行,否則一旦用力過猛,很有可能事與愿違。
第三筆賬,實力功力。賽車手在彎道能否實現超越,賽車狀況和賽車手技術功力是比拼的關鍵。危機之中,“彎道超車”的機遇的確存在,但能真正實現“彎道超車”的,往往是具有技術領先等優勢的企業,他們擁有扎實的功底和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而那些落后生產力,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更為嚴重。明明開著“拖拉機”卻想要超越“小汽車”,無異于癡人說夢。如果你開的正是“拖拉機”,那么你最該做的是轉型換代、積蓄能量。
因此,我們要給熱火朝天的“彎道超車”潑些冷水,降降溫。金融危機制造的“經濟彎道”,有機遇也有險情,有希望更有挑戰,要實現“彎道超車”,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氣,尊重科學、遵循規律,把一些該算清楚的賬算明白、算到位,把準“超車”的機遇,那樣做出的決策,提出的措施,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彎道超車”。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