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統計數據有時呈現出較為一致的變化,有時又會在方向和幅度上出現一些背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國民經濟是一個復雜的變動的系統,每個經濟指標都是為反映某個領域、某個過程、某個方面而設計的,賦予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國民經濟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多個環節,農業、建筑業、工業、服務業等多個產業,涉及國內和國外,有價值量變化和實物量變化等。
為全面反映國民經濟發展全貌,包括總量、分量、結構、速度和質量特征,針對國民經濟各個過程、各個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特點,設計出了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的統計指標體系。
統計指標可分為生產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分配指標,如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工業利潤;使用指標,如投資和消費;涉外指標,如進口額、出口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
資本和資產市場指標,如股指、房地產價格。由于第一,國民經濟是由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組成的,這些不同的部門、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受不完全相同因素的影響,如農業受自然和氣候因素的影響就多一些;第二,國民經濟從再生產和循環的角度看,有一個從生產經流通到消費的過程;在現代開放經濟條件下,又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對外經濟和內部經濟之分,它們之間又有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國民經濟系統內部各個部門、各個環節變動的不一致,就會導致反映這些不同部門、不同過程和不同方面的統計指標有時也會有不一樣的走勢。所以,不同統計指標不同的走勢恰是不同部門、不同過程的真實變化的反映。
其次,要看到統計指標在衡量經濟變化過程時,是有先行指標、同步指標和滯后指標之分的,在同一時點上不同性質的統計指標會出現不同步的變化。國民經濟總是在波動中發展的,不斷周期性地經歷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變化過程。盡管對用何種統計指標衡量這一變化過程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通常還是用GDP和其他一些生產指標來衡量這一過程。按與生產指標變化是否一致,又將統計指標大體分為三大類,即先行指標、同步指標和滯后指標。
先行指標通常都會先于生產指標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一些預警指標,包括投資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庫存變化和訂單變動。比如,當訂單數增加時,預示著市場需求增加,企業就會根據市場需求的增加而擴大生產規模。反之,當訂單數量減少時,則預示需求減少、生產下降。因此,我們就可以拿訂單數的增減判斷未來生產的變化。
同步指標通常都會與生產活動的變化同步發生,其與生產指標有著內在的同步關系,包括投資、消費、工業增加值、設備利用率、稅收、能源消耗等。比如生產擴張時,設備利用率一定會提高,反之,生產萎縮時,設備利用率則會下降。
滯后指標通常是隨著生產指數的變化而變化的指標,如就業人數、價格和利潤等。當生產增長、經濟規模擴大時,就業人數往往并不馬上增加,而是提高工作時間(加班),當擴張持續到一定程度后才是就業人數的增多。當生產下降時,往往也先是減少工作時間,然后才會裁減工人。
正是由于經濟指標有先行、同步、滯后之分,在經濟波動轉折期,經濟指標在相同時點會有不同的變動幅度,甚至不同的變動方向,比如生產開始增加而價格仍然下降,或者庫存開始下降,但生產并未恢復。
再次,在目前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轉折時期,有些指標間的似乎不一致恰是經濟內部真實變化的客觀反映。
由于前面提及的國民經濟不同部門、不同領域、不同過程變化的不同步、不一致,以及經濟指標有先行、同步與滯后之分,在當前國民經濟轉折時期,這種指標走勢的不同步恰是這一特定階段復雜情況的客觀反映。比如,三大需求的不一致,恰恰反映了國際形勢的嚴峻和國內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果。工業增加值的中低速增長,正是三大需求變化方向與幅度不一致的客觀反映。
再如,價格同比下降和工業同比上升,反映了國內需求的恢復尚未達到總需求與供給能力平衡的程度,相對于總供給或者供給能力而言,需求仍顯不足。
再如,企業利潤未隨工業生產同步增長,反映了作為利潤決定因素之一的工業品出廠價格的低迷。企業利潤降幅趨緩則是工業生產開始恢復但價格水平仍然較低的綜合反映。
至于近來大家討論很多的工業增速與發(用)電量的不一致,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在企穩向好的轉折期,高耗能行業下降較多和庫存劇烈調整的現實。隨著國民經濟從企穩真正轉向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與發(用)電量的不一致將會消失。
總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統計指標變化不一致的情況會時常發生。有些不一致是常態,如先行指標與滯后指標變化不一致;有些不一致是特殊條件下出現的,如經濟增長與電力生產增長因結構變化而出現的不一致。因此,對統計指標走勢不一致的現象,一定要進行具體分析,了解不同經濟指標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把握經濟數據不同步后的經濟真實變化。當然,如果是由于統計資料誤差或統計工作疏漏帶來的經濟數據背離,則需要認真改進統計工作,不斷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