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集團是一個有65年悠久歷史的汽車及裝備制造集團。近年來,隨著發動機相關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在這個老牌企業中煥發出新生機。
2008年3月,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作為國家發改委14家試點企業之一,濰柴的“發動機再制造”開始啟動。
再制造是利用新技術對廢舊發動機零部件進行修復加工,使復舊如新,其動力性、經濟性和保修期達到與新機器完全一樣的標準。這是一種低成本的制造模式,是循環經濟的高級形式,也是我國機械行業的新生事物。資料顯示,每生產1萬臺再制造發動機,回收的附加值接近3.6億元,可節電145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噸。與回爐重新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70%,是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
“發動機的再制造,是利用好廢舊機器的可用零件,同時對失效零件進行再加工或替換,最后重新裝配起來。報廢的發動機走過這再制造流水線,就"起死回生"了。”剛畢業來到濰柴的大學生李云剛說起這個新生產業一臉興奮。
據濰柴集團再制造公司裝試車間值班長李永濤介紹,發動機再制造產業近幾年增長快速。“從開始時月產幾十臺,到現在月產幾百臺。可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主要原因是,再制造發動機質量性能不差,售價較低,性價比比新發動機更高,自然供不應求。”
如何讓發動機“舊貌換新顏”?據介紹,發動機再造是一種綠色制造技術,主要利用納米表面工程技術實現廢舊產品性能復新,即利用納米材料的特殊性能,改變和加強磨損銹蝕零部件材料表面的形態、成分、結構等,使其質量和性能達到或超過新產品。據了解,目前濰柴集團的發動機再制造技術是和美國SRC公司合作,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在生產線看到了發動機再制造的全過程:舊發動機回收進廠,先拆解成單一零件;再將所有零件分拆、測量、清洗、檢測,對失效零件進行再加工或替換。最后重新裝配,使過去已經報廢的發動機全面恢復到新產品的質量標準。
目前濰柴發動機的市場保有量超過300萬臺,并且每年以60多萬臺的速度加速增長。面對廣闊的再制造市場前景,濰柴集團提出,要把發展再制造產業作為企業推進節能減排和培養新增長點的突破口,使再制造領域覆蓋車用發動機、工程機械、船用和發電用等動力,把再制造產業做大做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