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的十年,是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更是中國制造業的黃金十年,毫無疑問,中國是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最大的贏家。走進2012看未來十年,中國制造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的通過,絕不是美國立法界與政界的主觀意愿,據對美國民眾的調查,94%的受調查者希望美國政府更加關注就業問題而非財政赤字,88%的人希望能夠加強美國的制造業,77%的人對工作機會流向國外而深感憂慮。再看美國群眾的兩股浪潮,一股是“不要華爾街”,一股是“要喬布斯/Jobs”。在美國,喬布斯不僅是創新領袖的代筆,也是Jobs/工作機會的代表,不敢想象沒有蘋果的富士康會怎樣,這一切都反映了中美的真正較量還根本沒有開始。美國提前在“中國威脅論”實踐之前搶先展開了來勢洶洶的美國威脅,同時別忘了美國背后的那些我們并不陌生的西方列強。中國經濟的高紅利時代已經開始遠去,2012年中國經濟轉型的重點,在制造業的轉型。
中國制造業有著復雜的外部生態環境:1.競爭白熱化的一線市場;2.龐大的二、三線市場;3.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4.缺乏融資渠道;5.精英人才流向行政機關、外資跨國集團、壟斷行業國企;6.知識產權保障不足,法律訴訟成本高; 7.市場信用度低,交易成本高;8.潛規則下權力尋租成本與法律風險。
這樣的外部生態,企業求生不易,能不浮躁嗎?我們期待這樣的環境會越來越好,然而當一切都變好,企業或許早已成為追隨者。只有站在未來來看現在,企業才能找準方向。那么,2012年的中國制造業,該如何轉型呢?
談到中國經濟轉型,我們一直談論如何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消費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閉門造車、完全自給自足。簡言之,我們得國際化與本土化兩條腿走路。我們擁有龐大的二、三線市場,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不論質量、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只需低價沖擊市場,不考慮品牌戰略、發展戰略!浮躁的一味求快的心理不該屬于那些具有抱負和理想的企業家,沒有穩健與持久的發展戰略,成就不了“中國創造”。在這個山寨精神泛濫的年代,激流中的中國制造業必須做好兩條腿走路的準備。
所謂兩條腿走路,我贊同中國企業先走出去(國際化),后走回來(本地化)。為什么日本、韓國、臺灣的制造業國際知名品牌很多,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消化其產品,必須先走出去,從一出生就注定要與國際一線品牌共舞。中國企業沒有這樣的倒逼環境,我們憑借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代工出口了大量的優質產品,同時,憑借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傾銷大量山寨產品,長此以往,制造業無疑是在自殺,中國制造業升級中國創造,建立國際化品牌。先走出去,后走回來,具有國際認同的一流品牌,要獲得國內市場認可是輕而易舉的,而中國企業倘若總是留戀低端市場,舉步不前,最后只有屈成食物鏈的最下端。只有讓中國品牌先走出去與狼共舞,才能真正練就中國制造業的強大競爭力。
2012年是中國制造業的關鍵一年,制造業的轉型必須兩條腿走路。現在看來,最佳模式是“先走出去,再走回來”。
作者簡介
賴偉民,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企業戰略四大天王之一,北京大漢九鼎研究院院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