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對美國本土市場的興趣似乎越來越濃了。公司不僅計劃在得克薩斯中南部開新廠,而且還打算把原先設立在日本的部分設施遷至美國。
這一動作讓人感到驚訝。全球最大的、最具潛力的工程機械市場,難道不是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嗎?卡特彼勒為何要在此時選擇回到美國本土起新灶呢?
兩家新工廠
按照公司計劃,卡特彼勒已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南部的維多利亞市開設新工廠,該項目將在2012年中正式運轉,生產液壓挖掘機。一旦全面啟動,將會使美國本土產能提高三倍多。
而將曾經放在日本的一家企業,也回遷到美國的佐治亞州地區,同樣也在卡特彼勒的計劃之內。預計這一設施將雇用1400人,投資額2億美元。
公司董事長兼CEO道格拉斯·歐博赫曼稱,一旦完全投入運作,該項目有可能創造4200個就業崗位。
之所以把工廠建在此的原因之一,卡特彼勒解釋稱,是因其靠近兩個港口Savannah 和Charleston。“這個地址是從數十個區域中選擇出來的,其可以更加接近北美和歐洲等地的絕大多數客戶。”
如果順利的話,這家新工廠將成為卡特彼勒全球小型推土機及小型挖掘機的主要生產基地,部分挖掘機組裝完畢后直接出口到歐洲地區。新廠內會有包括制造、油漆及總裝廠等多個環節,預計2012年將進行建設,2013年年底有望投產,5年內實現滿負荷生產。
卡特彼勒日本工廠的搬遷,與卡特彼勒公司的股權購買有關。今年3月1日,公司從三菱重工手里購得了卡特彼勒日本公司33%的股份。因為在股權結構上的清晰,使得卡特彼勒對于日本公司的運作獲得了更多話語權。
當然,卡特彼勒并沒有因此放棄日本市場,仍然會通過亞洲其他地區如中國、印度、印尼及新加坡等工廠進行支援。
為何搬家?
2011年,卡特彼勒的全球銷售及收入總額達到601.38億美元,同比增加41%,但對于卡特彼勒繞不開的另一個難題在于,其雖然在亞太地區有一定的銷售網絡、工廠及人脈,但仍比其在歐美地區的銷售額要低很多。那么,如果不對歐美更加關注,其銷售收入有可能直線下降。
卡特彼勒公司的業務板塊分為建筑設備、再制造、能源、金融(融資租賃)等四大部門。
在亞洲地區,其建筑設備部門的營收并不遜色于其美國本土市場。去年,亞太地區賣出了總計58.69億美元的設備,僅僅比美國少1.16億美元而已。
而就“再制造”這一細分部門,卡特彼勒在亞太的銷售額也高達46.07億美元,美國的這部分銷售額也不過是49.63億美元。
但是,卡特彼勒在亞太地區的“能源”部門(包括油氣發動機、工業用燃氣輪機以及柴電混合動力機組等)銷售額,還只是美國區域的44%而已。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卡特彼勒相比西門子、GE等這些國際勁敵們,優勢并不明顯,“后來者居上”顯然不是口頭上說說這么簡單。
而從公司全球2011年財報中《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也發現,其金融部門(包括融資租賃)在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僅為5.17億美元,雖然相比拉丁美洲及EAME(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等市場,其表現已不錯了,但較之美國金融部門的16.87億美元則相去甚遠。
而這幾年,中國企業在融資租賃方面通過“零首付”、低首付、豪禮相送、抵押貸款等各種招數來推動融資租賃的發展,雖然顯得過激,但在對付類似卡特彼勒這樣成熟的融資租賃巨頭,上述做法起到了關鍵性的阻擊作用。
中國市場并不順利
對卡特彼勒而言,中國市場發展并不如想象中順利,可能也促使其下決心在美國建新廠。
盡管卡特彼勒在今年曾宣布一項擴建徐州挖掘機生產基地的計劃,使得2016年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的液壓挖掘機產能將進一步提高80%,但是挖掘機這一本屬于卡特彼勒的優勢領域,現在則被一大批國內公司所追趕。
2011年,三一重機成為國內挖掘機行業的老大,市場份額高達12%,此后為小松中國、韓國現代、斗山中國、日立建機、成都神鋼等,卡特彼勒排名第七,緊隨卡特彼勒的玉柴機器、柳工機械等也與這家美國企業不相上下。
據工程機械商貿網的統計,歐美系產品(主要是卡特彼勒和沃爾沃)的市場份額雖從2007年~2011年維持在10%左右,但國產挖掘機的市場份額在其間已經從22%上揚到了40.4%,對兩大歐美公司的威脅不言而喻,這也印證了“不進則退”的市場競爭潛規則。
除了挖掘機之外,卡特彼勒多年前收購的山工(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發力裝載機的舉措,也并沒有使得卡特彼勒在該領域成為領跑者。
東方證券的研究表明,目前排名前五的裝載機公司分別是龍工、廈工、柳工、山東臨工及徐工科技,山工名列第六,占比為5.47%,與第一名18%的市場份額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不過,卡特彼勒也意識到了這點,公司準備在山東繼續擴建輪式裝載機的產能,使得在2014年其產能可擴大至現有產能的3倍。
用中聯重科一位高層的話來說,卡特彼勒在美國重新部署工廠的做法,不能解讀為其已對亞洲地區失去信心,而是公司本身對歐美市場的重視程度在提高。美國本土的生產成本無疑是比較高的,但美國地區所能為卡特彼勒帶來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之高,同樣也不言而喻。而且,即便卡特彼勒從美國本土制造,再將產品轉運到亞洲、南美和歐洲,也都并不會顯得非常吃力。
2011年,卡特彼勒從美國本土出口到其他地區的產品銷售額為197億美元,同比2010年增幅高達47%。其中,從美國出口到亞太的總額高達57.95億美元,僅次于EAME地區(歐洲、非洲及中東)。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