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久拖不決,航運業運力過剩凸顯,世界造船業可謂“度日如年”。然而,總部位于上海的熔盛重工接單勢頭卻依舊強勁,繼去年收入同比大增25.6%至159億元后,日前集團再簽新單,承接挪威船級社10條15.7萬噸蘇伊士油輪。目前,集團手持訂單120余艘,高舉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是何法寶讓這家民營造船企業在低迷的市場中“一枝獨秀”?
“堅持走高附加值產品研發道路”,熔盛重工集團總裁陳強表示,危機中集團的高附加值產品戰略取得非常好的收獲。據介紹,去年集團新增訂單39艘,合同總額達18.1億美元,按載重噸計算,熔盛去年新增造船訂單占全國新增訂單的15.6%,占全球7.2%。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簽訂單均是符合目前市場急需的節能環保、高附加值船型。
陳強認為,全球經濟的低迷令世界造船市場面臨極大不確定性,因此,船舶市場也呈現明顯的需求結構變化。除了液化天然氣船、大型海工裝備等市場較為活躍外,符合國際造船新標準、新規范要求的新船型更被船東看好,熔盛去年正是抓住了這一趨勢。比如,熔盛去年向淡水河谷首期交付的第一艘超大型礦砂船(VLOC),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超大型散貨船技術水平;為中海油建造的國際領先的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更成為行業標桿性船型。同時,隨著國內對深海油氣需求的增加,集團目前還率先加強對于鉆井船及液化天然氣船等復雜船型的研發。
除了敏銳的“市場嗅覺”,更有研發的支撐。比如,目前熔盛所有船型在建造前,都將在研究院的設計系統中進行數字化建造過程模擬,采用數字化模擬造船技術可以及早發現建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有效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產品建造成本。
為研發國際最先進船型,集團專門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發設計隊伍。據了解,這支200多人的研發團隊主要來自上海,而這也是熔盛將總部落戶上海帶來的最大收獲。陳強表示,上海有著熔盛制造基地南通、如皋、合肥所沒有的高端人才優勢,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深厚的造船業底蘊,都為集團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同時,作為中國邁向國際的橋頭堡,上海還是外籍人才最喜歡的中國城市,在這里能夠吸引到一批優秀的海外人才,可以使集團更好地融入國際。此外,上海便捷的交通、發達的金融環境等也大大降低了集團的全球采購和營銷成本。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船舶行業今年將步入深度調整期,承接新船訂單不會有明顯起色,預計船舶工業各項經濟指標將出現負增長。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全國造船完工量為 11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2.5%,承接新船訂單量為55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8.7%。3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4194億載重噸,同比下降25.3%,比2011年底下降5.3%。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陳強表示,熔盛今年還將繼續加強與船東的戰略合作,依靠當前擁有的訂單,度過本輪市場調整。為應對市場不確定風險,公司還將積極加速產品結構的升級轉型,把握鋼材價格下跌的契機,強化成本控制,提升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