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制不意味降油價
根據國家發改委官員的說法,改革總的方向是逐步走向市場化,但并不是簡單地與國際市場接軌,因為成品油價格背后還負載著社會各方承受能力與企業經濟效益的平衡,以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因素。因此,要采取更靈活的價格形成體系,但在現階段中國的成品油定價還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場。
經過長時間討論,目前業內形成多個改革版本,但歸結起來無非是:縮短22個工作日周期;降低4%的調價門檻;增加掛靠油種;當國際油價低于130美元時,成品油定價權或交由三大石油公司自主定價;引入第三方國家媒體定期發布調價信息增加透明度等。
“各種版本的新機制實質指向一個方向,新機制推出后,調價更快、更頻繁,但新機制只是更加貼近國際油價走勢,并不能決定是否會把油價從現在的水平降下來。”卓創資訊分析師馮瑩瑩指出。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也認為,快一點靈活一點,大家不會感覺“怎么老漲”,而是有上有下。但無論怎么靈活,都是上升趨勢,不可能和原油脫鉤。新定價機制并不能解決油價高低的問題。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強調,新機制將更加靈敏地反映出國際原油的變化。但目前伊朗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國際油價還有上行壓力。一旦伊朗局勢惡化,油價上漲的幅度就會很大。新機制推出后,大家就面臨著比較快的往上調的問題了。
“改革后,對煉油企業來說,國際油價上漲就跟著上漲,不會出現‘油荒’問題。對消費者來說,油價下調,得到實惠,同樣,上漲也很容易。對用油企業來說,不易核算生產成本。至于國際油價后期走向,卓創資訊認為,在充裕流動性的基礎下,中長線油價將繼續上漲。”朱春凱指出。
專家普遍認為,新機制一旦推出,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變化將更加頻繁,這將考驗消費者的承受能力,特別是在油價上升之時。但是更加靈敏的定價機制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防止價格炒作。
有人指出,無論成品油定價機制怎么改,要把握兩條:一是要體現“市場性格”,尊重市場規律,強化市場主體,發揮市場作用。二是更要擁有“民生情懷”,讓定價新機制遏制油價上漲的沖動,維護公眾利益、給力民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