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7日 10:32 華聲報
醞釀已久的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終於吹響了號角,揭開了序幕。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北京召開西部地區開發會議,就是最重要的標志。這次會議具體地研究了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任務。
兩個大局
從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出發,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很重視沿海和內地、東部與西部、先進地區和較落后地區共同發展的問題。在五十年代,“一五”計劃的一百五十六項項目很多是配置在西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大三線”建設,西部工業基礎又有加強。八十年代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沿海和東部得地理之便,發展顯然大大加速了,因此盡管多年來中央在支持西部地區,特別是對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窮(困地區)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但畢竟限於交通、基礎設施、電訊、教育、科技、原先基礎、自然生態條件等的落后、困難和矛盾,因此西部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地落后於東部沿海地區,如今東西地區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這對於擴大內需,增加就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種情況已引起各方重視。
應該說,鄧小平在中國改革開放建設的戰略思想中一直就有“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他說的“兩個大局”,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是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內地發展,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
經過了二十年改革開放和建設,現在正是實現鄧小平所提出的從第一個大局到第二個大局的轉變的時候了。這就是說,加快西部發展,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時機已經成熟。
時機成熟
成熟的時機是從多方面來看的。
整個國家經過二十年改革開放建設,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七位,為了支持西部開發和發展,國家有能力加大支持的力度,并能加強對西部開發的規劃和領導。
東部沿海地區的二十年改革開放建設,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成就輝煌。但是東部地區也越來越覺得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如果不同時使西部地區發展起來,勢必拉大差距,影響發展,而西部地區多屬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對全國大局的穩定和發展影響至大。在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之后,不但有了力量可以支持西部,事實上,多年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就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對西部地區的扶貧脫困、發展生產、開發資源等進行對口支援,做出成績。而事實上,東部對西部的支持絕不是限於單方面的幫助,最主要的是西部的市場、資源、商機,還飽含著東部沿海地區的大量發展機會。誰都知道,我們現在所指的西部地區指的是十個省市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它們的土地面積約為五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六。總人口約二億八千五百萬,占全國的百分之二十三。西部地區為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西部地區礦藏豐富,具有能源、旅游、土地資源的優勢。因此,東部沿海地區對西部地區的扶持,絕不是單方面的給予、支援或幫助,而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地理條件,資源優勢,發展潛力,進行轉換,共謀發展的空間、項目和機遇。
西部地區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建設,不但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強了力量,到過這些地區的人也一樣驚嘆這些年來許多城市鄉鎮日新月異變化。誠然,從整體來說,西部地區由於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比較保守,開放不足,困難較多。但是最難得的是西部地區求變求開放求發展的思想越來越迫切,西部地區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的意志加強了,而在全國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能對西部地區開發多作支持的條件下,西部大開發就出現了有利的時機。
戰略任務
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今年可得解決,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建設的發展,這本身對全國--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的發展都是極其有利的時機。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就明確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的戰略任務。強調現在加快西部地區開發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把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轉換為現實生產力,把潛在市場轉換為現實市場,把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就能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
人們注意到,江澤民近年在多次場合闡明西北大開發的時機和意義,指出西北大開發的戰略和任務。去年十一月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直接關系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系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現在,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朱?基總理和溫家寶分任正副組長。在一月的西部地區開發會議上,統一認識,確定要集中力量抓好的五項重點工作,動員全社會支持西部開發建設。實施西北大開發戰略是中國邁向新世紀的一項重大決策,這篇大文章正受到全國和全世界的重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