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是怎樣一個時間節點呢?“十二五”戰略實施一年半,《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的實施期還有半年就要結束。尤其是后者,按道理《方案》所希望達到的成效現在應該已經可以被預見。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是否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尤其是在大型的、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上,幾乎全部依靠外資品牌的局面是否有所改變?
回應這些疑問的聲音似乎并不樂觀配套件行業的發展制約似乎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行業不斷在進步,但是始終讓我們覺得似乎仍然不夠,起碼離人們的期望值還很遙遠。
配套件行業,如果按照目前的格局持續下去,似乎我們都可以預見到行業的未來平穩而緩慢地發展。對于正在國際市場上謀求更高地位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來講,似乎這樣的發展速度顯得有些乏力。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配套件分會秘書長賈曉雯、安徽行星行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愛民、安徽博一流體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閔玉春,以及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公司和姓名的配套件企業負責人(文章中化名李明),來探討配套件行業所遇到的瓶頸,以及行業如何才能夠謀求出路。
行業現狀勝利的道路只有一條堅持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產銷量最大、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國家。同時,“十二五”期間更是中國工程機械核心配套件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由工程機械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使工程機械核心配套件行業將擔負更艱巨的使命。
面對業內對于配套件行業發展的種種質疑,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配套件分會秘書長賈曉雯認為,目前的嚴峻形勢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十二五”將是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配套件行業重新整合的階段。只要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堅持走國產化發展的道路,這個暫時的下降不可怕反而將會是動力,并將加快促進配套件行業的有序發展。
時不我待
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的規模,年平均增長率大約為17%。裝載機將達到30萬臺,挖掘機將達到25萬臺,叉車將達到29萬臺,輪式起重機將達到6萬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將達到7萬臺......。
“十二五”期間,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目標使配套件行業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考驗。隨著主機產品總量的進一步上升,依靠進口補齊短板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本土配套件企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是一件必須被提上日程的事。
2011年10月14日,總投資26億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0萬套液壓件項目在山東常林集團中川液壓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產,該公司22t挖掘機液壓主泵、閥、馬達已經試制成功,并通過臺架實驗和搭機試驗,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產品,中川液壓產品的下線讓我們看到了核心配套件實現國產化大批量生產的希望。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步伐也愈加堅定,徐工、中聯重科(000157,股吧)、三一、柳工等企業近年來分別以綠地投資和并購等方式跨出國門。是一個產業鏈支撐下的行業系列延伸,還是某一家企業的單打獨斗,這是衡量一個國家工程機械行業是否足夠強大的重要因素體現。
賈曉雯認為,在中國由工程機械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工程機械核心配套件行業更應該順應形勢,進行結構調整,整合優勢資源,加強合作,擴大規模,我們期待著配套件行業誕生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品牌。
說不出的痛
核心配套件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制約瓶頸。當工程機械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行業高技術的研究將主要聚集在發動機、液壓、傳動和控制系統等核心配套件上。但是,隨著主機市場的不斷向好,核心配套件的發展卻有些力不從心,核心技術和人才等的匱乏讓核心配套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成為國內企業說不出的痛。
工程機械動力性能是衡量產品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它包括柴油發動機本身的動力性能和整機動力傳遞的系統綜合性能兩部分。工程機械發動機除了不斷改進燃油噴射系統和降低油耗及低碳排放等共性技術以外,對低速狀態下的扭矩儲備和動力輸出方式、性能匹配、振動與噪聲都有特定要求。目前,我國工程機械產品配套的發動機有濰柴、上柴、康明斯、道依茨、珀金斯、五十鈴、洋馬等。而高端產品、出口設備、大噸位設備以及挖掘機等幾乎全部要依賴國外品牌。
工程機械專用傳動部件包括“雙變系統”,行星式回轉減速器、驅動橋及懸掛系統、回轉支承、“四輪一帶”等。目前我國工程機械傳動部件的研發水平、研發手段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落后了大約30年,且國內能承擔工況載荷譜加載封閉式試驗手段的企業也屈指可數,傳動齒輪精度和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差距也相當之大。
液壓元件是工程機械產品關鍵的部件之一,它既能體現工程機械產品的整機作業效率、操作的便捷與舒適性,又是整機工作中的主要故障源。長期以來,在高壓大流量液壓裝置方面,國內配套件企業的產品還難以滿足主機企業的配套要求,這使得進口成為唯一選擇,特別是在挖掘機產品上。但昂貴的價格使其以至于“吃掉工程機械行業70%的利潤”,且出現了本土企業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快速提升可行嗎
伴隨著各大主機企業銷售量的快速增長,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容量不可能無限擴大,面對這樣的形勢,核心配套件企業在緊抓機遇的同時,更要審時度勢時刻關注行業新形勢、新變化、新趨勢,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謹防工程機械行業可能潛藏的新一輪洗牌。
配套件企業和主機企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主機更多需要做大,而配套件企業更重要的是做精,行業企業一定要首先專注、專業于某個領域產品的研發,以期成為所屬領域的真正專家后,再開拓其他相關產品。
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而技術提升的關鍵則是人才。在激烈復雜的市場競爭中,由一個高素質的各類人員組成的人才隊伍,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始終是企業和行業的重要任務。
賈曉雯說,核心配套件的探索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人才、資金和努力。2006年以來,本土企業用1年走了別人10年走過的路,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和毅力。同時,核心配套件行業又是艱苦的行業,厚積薄發的行業。所以,我國核心配套件行業應在“十二五”期間緊住機遇,并以此作為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崛起的契機。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堅持,堅持就會成功,堅持就是勝利。
市場與主機廠的微妙關系
“主機廠其實給不了什么支持。”
李明(化名)說:“實際上,主機企業對于本土配套件企業的"感情"很微妙。行業中雖然有很多主機廠支持本土配套件企業發展的聲音,但實際上,做得最好的主機廠,都愿意從海外采購核心配套件。”
對于行業的頂尖主機企業來講,產品定位多為行業高端。為了打造行業的高端產品,主機企業當然需要最好的配套件,在有實力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配套件都是在全球化采購平臺上完成的。核心配套件方面,川崎、力士樂等外資知名品牌自然成為這些企業的首選。
李明說:“實際上,這些主機企業巴不得你造不出來。”在行業內幾乎所有人都表達希望本土配套件企業快速崛起的心愿時,李明卻例出了自己作為一個本土配套件企業的“苦水”。
他說,行業內的主機企業大致可以分為3類,由于不同的原因,這些企業對于配套件企業的支持都可謂微乎其微。
第一,超大型企業。行業里可以進行大規模全球采購的企業并不多,而頂尖的外資核心配套件企業數量也不多。因此,能夠掌握海外配套渠道,對于企業來講就等于掌握了一道行業壁壘。對于其他企業來講,只要規模達不到一定程度,就根本無法進行全球化采購,這無疑確保了大型企業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因此,在大企業方面,做液壓件等核心配套件的本土企業往往拿不到什么特別大的單子。
而且,李明發現,很多配套件企業在規模比較小的時候,這些主機企業愿意用你,因為這時成本低,配套件企業沒有話語權;一旦等配套件企業規模做大,主機企業就開始琢磨別的思路,比如自己也上馬配套件項目,或者對這家配套件企業進行并購或者入股。李明說,“無論哪種方式,配套件企業都無法真正得到自己希望的利益。”
第二,具有一定實力的主機企業。在其他已經具有一定歷史和技術積累的主機企業面前,可以說只有少部分配套件企業能夠做到比較大的量。這些配套件企業要么是與主機企業已經合作了很多年的,要么就是配套件企業主動“抱大腿”抱來的。李明說,他們企業現在的思路就是,要主動抱主機企業的“大腿”。
第三,目前在行業內還比較新的主機企業。由于技術實力不足,這些企業才確實有訴求希望本土配套件企業快速發展,從而實現本地化采購,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有效降低自己的成本。然而這些企業也難以真正意義上對配套件企業進行支持。
由此三類企業可以看出,第一類和第三類企業都難以對配套件企業形成有效支持;第二類企業的做法也僅限于小范圍內的有限支持,對于其他尚未有合作關系的配套件企業也沒有支持的意愿。
政策政策雖好,但奈何粥少僧多
2010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方案實施期為2010—2012年。《方案》中明確提到,在工程機械領域,要支持高壓柱塞泵/馬達,高壓液壓閥,液力變矩器,動力換擋變速器,液壓電子控制器,千噸級重型運輸車齒輪傳動裝置,全斷面掘進機主軸軸承、密封件,大型行走機械用液力變速器及驅動橋箱等配套件產品的發展。
如今,距離2012年結束已經只有半年時間。在這兩年多時間內,配套件企業是否切實感受到政策的推動呢?李明說,在《方案》中,提到了規模以上企業這個概念,而政策在落實時,也是相對較為傾向大企業。在配套件行業,多數企業的規模都相對較小,可以說能得到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大的企業仍是少數。而且,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內,主機廠的規模普遍大于配套件企業,因此,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了主機廠的配套件項目。所以對于整個配套件行業來講,政策雖好,但畢竟僧多粥少,多數企業只能望洋興嘆了。
李明并不支持這些政策傾向主機企業。他認為,配套件行業其實也是個技術含量極高的行業,尤其是在一些核心配套件領域,這點從核心配套件在整機產品中所占的成本比重就可以看出。主機企業延展配套件業務其實是有難度的,因為配套件企業的產量一般都要高于主機企業,一家主機企業無法消化掉一家配套件企業的全部產量。就像行業內做配套件產品做得較好的山推,其配套件產品也是要大量供應給行業內多家企業。
行業內一些較為知名的配套件企業也可以得到來自政府的支持。姚愛民說,“行星行能夠得到的政府支持,從2009年開始,都在100多萬元,2012年有望突破200萬元。”但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姚愛民希望支持力度更大一些。他說,現在比較好的一個因素是銀行貸款對他們還是比較支持的,因此企業資金比較穩健。但企業在發展新項目時仍比較謹慎。
在科研層面,因為產品或技術創新獲獎而得到的資金支持力度對于企業的科研投入來講也只是杯水車薪。這與行業特點密不可分,畢竟工程機械行業的投資規模相對較大,目前行業內的配套件企業,想要改善企業科研實力,所需的投資規模都非常大。
政策方面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是鼓勵形成集團公司,但是配套件企業似乎并不完全認可這一點。閔玉春說:“收購一家小的主機廠,或者一個大的主機廠收購我們,我們都沒有考慮過,我們希望和主機廠建立起來的是供應商和需求者的關系。”至于說雙方的合作,他更傾向的是技術合作,而且這種合作是深層次的,他說:“我們也不希望自己閉門造車,只有以開放的心態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因此,他也非常希望政策能夠向鼓勵企業合作方面進行傾斜。
實力夢想與目標之間的鴻溝
李明說,他的企業在2011年投資幾千萬元上馬了新的現代化的生產線。在相對于動輒幾億元、幾十億元投資的工程機械行業似乎談不上大手筆。但他反問,在本土配套件企業中,能夠拿出幾千萬元進行投資的企業有幾家?這幾千萬元,已經是他作為一家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十余年的心血積累。
在一些業內人士眼中,對本土配套件企業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觀點。然而,從企業實力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似乎有點過于勉為其難。采訪過程中,姚愛民還為我們算起了關于電費的經濟賬,“我這邊空調開起來,廠區加上辦公區,每個小時的電費就要600多元,好在每年只有冬天和夏天6、7個月需要開空調,平均下來還能接受。”這一方面體現出了行星行對于資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反應出配套件企業在花每一分錢的時候都在精打細算。
閔玉春說,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需要大資本運營的行業,目前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主要來自前期的積累。靠外部“輸血”的難度很大,為了生存,企業正在努力實現自己“造血”。
這幾家配套件企業在行業內已經算是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在自身的滾動式發展過程中,尚且存在許多艱難困苦,那對于更多規模較小的配套件企業呢?其企業實力的積累和發展的過程可以說更加艱辛。在配套件這個行業內,形成產業規模的企業有一批,但主流的卻是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而且數量眾多。
從技術的層面來看,受制于設備投資資金有限的影響,企業的研發實力會受到影響;人才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有不少配套件企業起家之初人都非常少,而且待遇水平也很難有較大提升,行業內挖角的現象也時而有之,特別是有可能被主機企業挖走,這對企業實力積累也是一大打擊。
而且,絕大多數配套件企業都沒有自己的檢測平臺。姚愛民說,很多企業為了檢測產品性能,采取的做法往往是購買主機產品,將原有部件拆除換上自己的產品,然后再做實驗,這對配套件企業來講投資可謂巨大,但是沒有辦法,如果投資實驗和檢測平臺,耗資更為巨大。行星行也是咬著牙上馬了實驗和檢測平臺,但這確實對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意義重大,姚愛民認為這項投資確實非常值得。
可以說,每一家做液壓件的本土企業,都懷揣著成為川崎、力士樂這樣的國際知名企業的夢想。然而,如果每家企業都單打獨斗的話,想要成長為世界級的配套件企業,從實力上來說可謂難上加難。為此,在采訪過程中,筆者也留意搜集了一些未來配套件行業發展的思路,在后文與讀者們分享。
技術聯盟一條可以探討的路徑
“解決單一配套件企業實力不足的問題,技術聯盟是一條可以探討的路徑。”采訪過程中,姚愛民說,很多外資品牌配套件企業所走過的路正是如此,這條道路也是本土企業可以效仿的。
他說,事實上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比較有名的世界知名配套件企業,在發展初期并不具備足夠的規模。但有些企業的選擇就是聯合起來,你做液壓泵,我做液壓閥,還有其他企業專長于液壓管件等。這樣一些企業聯合起來,為主機企業提供的不是單獨的產品,而是一套完整的液壓系統,這樣,整個以技術為基礎組建起來的技術聯盟才能真正獲得收益。
韓國工程機械曾經在世界上也屬于名不見經傳,但是隨著斗山、現代的崛起,韓國一批工程機械配套件企業也隨之在世界上打出了自己的名氣,這種行業變化確實值得人們去思索。姚愛民說,韓國政府曾經有一個考察企業產品的指標,就是看他的國產化率。這個數據屬于強制性的,因此,這就使得韓國的主機廠和配套件企業通過技術聯合起來,共同去解決配套件、材料、工藝等基礎性問題。
目前在中國,較為適宜的方式是配套件企業之間的聯合。雖然一家企業的技術、資金實力不足,但是通過多家企業的聯合攻關,企業之間實現技術共享,這種共同研發的凝聚力對于解決配套件共性問題還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種聯合并不是指同類產品的企業間的聯合,而是在某一個系統領域,比如液壓件系統中,生產各種配件的企業之間可以為打造一套整體的液壓系統而走到一起。
此前,行業內也曾經出現過配套件企業之間的這種聯合方式,但由于利益分配不能達成一致的原因,并未堅持很久。對此,姚愛民說,形成這種技術聯盟必須有一家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牽頭來負責全局,同時各家企業要放開心態找準自己在技術聯盟中的地位。
與其成立技術聯盟,是不是由某一家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對產業鏈進行整合,通過并購的方式形成集團公司更好呢?面對筆者這個問題,姚愛民說,并購也是一種解決思路,但是配套件種類眾多,每種產品的工藝、研發思路差異都很大,企業間的技術壁壘其實還是很大的,并購絕非易事。
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形成足夠的產業推力,是技術聯盟存在的根本意義所在。姚愛民說,無論企業規模是大是小,哪怕是擁有眾多客戶資源的配套件企業,都應該對這一點有充分的認識,積極參加到技術聯盟的組建中來。而且,這種技術合作的方式,在外資知名品牌中也始終有所應用,據他了解,像力士樂這樣的大公司,雖然自己已經具備很多產品的生產能力,但在某些部件領域也仍是采用合作方式。
模塊化產品思路的變革
“模塊化”。
這是對姚愛民進行采訪時筆者收獲最大的一個詞之一。
他說,主機產品實際上是由許多系統集合而成,以往一些企業的思路是在設備主體上搭構系統,現在行業的主流則是認同模塊化組合的理念。配套件企業必須抓住這種理念,不單純將自己定位于為主機產品提供根據主機產品需要而制造的配件,而是應當主動將產品進行模塊化設計,從而使自己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形成屬于自己的技術優勢。
模塊化的思路不僅為配套件行業提供了技術聯盟的基礎,同時也為配套件在整個工程機械產業鏈上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姚愛民說,此前,行星行以前的定位是專做挖掘機配件,現在由于將產品思路調整為“模塊化”設計理念,在同一款產品上進行調整后,可以適應挖掘機、旋挖鉆機等產品,因此,產品定位也隨之調整為向挖掘機、旋挖鉆機、推土機等履帶行走式機械配套。
對于配套件企業來講,不能從字面上單純將自己理解為配套商。如果產品能夠以一種模塊單元出現,可以說已經改變了配套件設計要適應主機的概念,從而變成了主機產品設計時要適應配套件產品。事實上,這正是工業化生產的理念進一步升級的體現。每個配套件設計時需要標準化的零件組成,然后每個配套件又以標準化的模式進行生產,只有這樣,才能使配套件產品更加廣泛地適用于多種產品。
姚愛民的“模塊化”概念要更進一層,他說的這種模塊化并不僅著眼于某一款配套件產品,而指的是整個液壓系統的“模塊化”。以挖掘機為例,液壓泵、發動機、鏟斗的劃分方式就好比把人體按照心、肺、手進行器官劃分;但如果以液壓系統、電控系統、工作裝置系統的劃分的話,就好比將人體劃分成了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等。
事實上,模塊化的產品設計思路與技術聯盟的理念密不可分。模塊化設計對于各組成部分的要求更高,因為整個技術聯盟出售給主機廠的是一套完成的模塊化系統。主機廠要考慮的將是整個系統的良好運行和對整機匹配,而不再每個產品部件對應一個廠家,極大地節省了主機廠的采購效率。對于技術聯盟內的企業來講,則需要對聯盟承擔整個系統的匹配工作。
對于主機企業,以模塊化思路提供整體系統的思路也為其節省了研發精力。主機廠只需將整個系統看成是一個“黑匣子”,只需提出自己需要什么性能、希望達到什么效果的產品,由技術聯盟來完成整體系統的設計。這樣才更能有效形成主機企業與配套件企業之間的互動,盤活整個工程機械產業鏈的技術單元,使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至于落下某一部分企業。
模塊化設計不僅是一種理念,其與技術聯盟的概念相結合,有望改變整個工程機械產業中各企業間的實力對比狀況。因此,配套件企業們,你們還在等什么呢?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