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銷量只有2000臺的叉車廠,到如今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杭叉走過了不平凡的12年。2011年是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一年,杭叉卻刷新了各項指標的歷史紀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超83億元,同比增長17%;集團總營業收入、總銷量、出口量和效益繼續名列行業前茅,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連續12年居行業第一。
“再過五年,我希望杭叉可以成為裝備制造業中較強的企業,可以躋身浙江省前幾位。”這是杭叉董事長趙禮敏對未來的展望。但事實上,今天的杭叉,早已成為中國最好、最有影響力的叉車品牌。
在幾乎每家企業都在抱怨經濟環境差的今天,杭叉卻能夠真正做到穩中求進保增長,這與其長期正確的戰略決策密不可分。趙禮敏把現在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比喻為彎道,“彎道超車,正是好時機。”
A.擋住誘惑,堅守主業不動搖
在資本市場風起云涌、房地產樓市熱度不減的情況下,杭叉作為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卻能堅持一心一意堅守主業,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守得住底線,為推進高端制造業的發展、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快馬加鞭。
跨進杭叉的大門,最搶眼的就是一排排整齊的廠房,藍白相間的建筑外墻顯得干凈而亮麗。一輛輛前來提貨的集裝箱大貨車,有序地排成長龍。走進大氣明亮的現代化裝配車間,完全沒有傳統生產車間的擁擠感和壓迫感。工人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加工操作。趙禮敏說,杭叉擁有國內同行業最大的生產裝配車間,一個車間就占地近100畝。車間內縱向排布著4條不同噸位的總裝線,一天能生產200多臺叉車。
在全球經濟疲軟和國內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今年1—6月,杭叉在全行業銷量負增長的背景下,實現了銷售總量近37000臺的正增長,并保持行業第一的好成績。同時,杭叉的全行業市場占有率達25%,比上年底增長了2.5個百分點。“我覺得我們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還是挺強的。”趙禮敏自信地說。
在外界的各種誘惑之下,杭叉做到了堅持主業不動搖,無怨無悔、腳踏實地堅守主業,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領域的實體經濟。在很多企業都將錢投入趨利行業的今天,趙禮敏帶領著“杭叉軍團”一起堅守壯大主業——投資3億元建設“杭叉工業園”二期,真正把錢砸在實業上。趙禮敏介紹,這次投資3億元一共建造五個項目:大叉車生產廠、高端變速箱生產廠、物流配送中心、國家認可試驗檢測中心以及一個10層樓的技術中心科研大樓。趙禮敏同時透露,杭叉即將開發三期工程,占地282畝,將建立新電動叉車項目,目前已經簽訂了擴建協議。
B. 自主創新,決勝市場有好牌
杭叉的快速發展絕非偶然,內中的訣竅看似簡單,真正做到卻不容易。
堅持“兩頭強、中間精”的發展模式,牢牢抓住開發與技術不放手。自主創新,讓“杭叉”的品牌內涵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不斷的技改投入,造就了今天全新的杭叉集團。先進的機械加工與焊接設備、總裝流水線、零部件輸送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及ERP系統,合理的園區產業布局,完善的試驗檢測設備,不僅使杭叉集團成為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叉車制造企業,也為杭叉搭建了一個成為世界級叉車制造企業的發展平臺。
近年來,杭叉大力加強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究力度,每年投入總產值的3%以上費用作為研發支出。目前企業技術中心包含4個整機研究所、5個部套研究所及1個試驗檢測中心。杭叉自主開發的新產品多次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省、市科技進步獎。目前已獲得了包括5項發明專利在內的89項國家專利授權,主持和參與了9項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近三年承擔市級以上技術創新項目12項。 2011年,杭叉集團試驗檢測中心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實驗室認可證書,成為國內叉車行業首個通過國家認可的實驗室。公司還通過了“浙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審核評定。
“杭叉之所以發展得好,是因為我們是一個理念開放的企業。”趙禮敏說。據了解,杭叉下一步將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博士后流動站”,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完善高效的自主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完善產品系列。
C. 內外并舉,合作引進邁大步
“中國企業我們接觸不少,但以國際化眼光看問題的企業很少。這種眼光,杭叉有!”這是國際業界同行對杭叉的評價。
“杭叉核心技術自守,其他技術與國外合作。這種模式之前并不被一些業內人士看好,但是12年的實踐證明,這個模式是好的。”趙禮敏說。7年來,作為國家檢驗總局批準認可的叉車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出口免檢企業,杭叉的機動叉車出口連續名列全國第一,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叉車研發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
杭叉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相結合。通過與國際著名叉車企業的合作,杭叉掌握了國際先進標準,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標準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使杭叉在國際化合作方面走在了行業的最前面。目前,杭叉與三家國際頂級生產企業進行合資或合作:一家在美國、一家在法國、一家在日本。通過合資與合作,杭叉快速擴展了產品門類,提高了研發、制造和管理水平。
杭叉對國外先進技術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為追趕國際一流叉車企業奠定了基礎。“叉車的老祖宗在歐美,現在歐洲經濟形勢不好,日本經濟也不好。這時候搞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是很有利的。”趙禮敏說。在他看來,目前的經濟形勢對于杭叉來說是一次很好的超車機會,彎道超車正當時。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