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是21世紀我國經濟建設的投資重點,對工程機械行業來說,則意味著今后它將是一個特大市場。很多跨國公司早就瞄準了這個目標,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也必須做好占領這一市場的準備工作,競爭態勢正在形成。
特殊的地理環境需要獨特的工程機械開發西部地區,首先要發展交通運輸業,建設高速和各種等級的公路、鐵路以及飛機場等交通運輸設施。要開發水電資源,治理黃河等水系的上游區段,要擴大對各種礦產資源和石油資源的開采等,以上各種各樣的工程,需要不同類型的、成套的、高質量的和適應高原要求的工程機械。
我國高原地區氣候條件惡劣,據有關資料介紹,以海平面為基準,每升高10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就要減少10%。另外,氣溫也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常年凍土面積大,凍土層厚,而且不斷有大風沙襲擊。這些特點,決定了高原型工程機械必須具有能適應上述環境的技術性能和質量水平。在這種特殊的自然條件下,工程機械設備的使用和環境條件與低海拔設計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對其性能和可靠性指標的要求都較高。并且,高原型工程機械從動力、液壓系統乃至制造產品所用的原材料等均與平原地區所用大不相同,尤其是柴油機,必須解決增壓、冷啟動等技術問題之后方能應用。但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現在生產的主要產品基本上都是按海拔1000米以下的條件設計開發的,不適應或不能完全適應高原地區特殊條件下的施工要求。近年來,由于缺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在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粗略統計每年約達20億元。過去在黃河上游建設的若干座水電站,施工中所用的主要工程機械都是進口的。
西部建設重點項目需要各種工程建筑機械鐵路建設。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滇藏鐵路、川藏鐵路、青新鐵路建設預計在2010年前相繼動工。鐵路建設需要相應的工程建設機械設備,需要發展適應高原特點的養路機械裝備;路基、橋涵、隧道、房建、給排水等工程需要采用拼裝化施工機械;采用大型機械化施工,需要配備適應于高原特殊環境的自卸車和配套的鉆進、松土、推土、挖掘、裝載等機械。
公路建設。西部地區公路密度小、等級低,建設與改造的任務非常大,計劃中的新建公路6年內總投資在300億元以上。
水電資源開發。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經濟建設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點規劃之一。目前,黃河上游計劃新建的電站約8座,總裝機容量可達到1100萬千瓦,年發電量在360億度。除在建的李家峽水電站外,還有裝機容量16萬千瓦和總投資10億元的尼那水電站已經開工。這些梯級電站均地處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仍大多使用進口工程建筑機械設備。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綿延24萬平方公里的羌塘高原屬于多年凍土地帶,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探測儲量達1.5億噸以上,有待開發。
礦產資源開發。目前,大型的礦山開發擴建工程需要大量的工程建筑機械設備。如西昌的白馬特大型露天鐵礦、西藏的魯布山鉻礦、青海的錫鐵山礦及察爾汗鹽湖氯化鉀儲量也已達全國總儲量的97%以上,其二期工程建設將需要相當數量的工程建筑機械設備。
根據以上市場情況分析,需要各種類型的工程建筑機械產品如下:鏟土運輸機械,載重車輛,挖掘機械,壓實、樁工、路面機械,礦山機械,工程起重機械,鑿巖及氣動機械等。
發展高原工程機械盡快占領西部市場從實際情況看,我國高原工程機械的發展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技術標準及其貫徹執行方面。我國工程機械的技術標準大多是80年代到90年代制定的,在借鑒國外同類標準時,大多是等效采用,少量是等同采用。目前,這些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產品發展的需要。
(2)產品環境技術基礎研究方面。高原環境技術研究與應用應該廣泛地為高原工程機械發展提供服務,并不斷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爭取在動力性、經濟性、舒適性、排放性、耐久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并在高海拔專用特種工程機械的發展方面與國外相比有所創新。
(3)產品材料、零部件在高原低溫條件下的可靠性方面。提高金屬材料與非金屬材料及零部件產品的質量水平,改善結構件工藝水平,是縮小與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差距的重要內容,也是主機基礎質量及可靠性得以保證的根本。
(4)通用型工程機械主機的基礎質量及可靠性方面。目前,國內產品中普遍存在質量低、組織結構散、開發能力弱等問題。表現在:產品質量不穩定,部分達不到標準和合同要求,抽樣合格率低;可靠性差,早期故障率高;設計水平低,性能差,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質量意識弱,質量體系不健全。
(5)服務質量方面。企業應有效地加強產品售前和售后服務,建立起完善、規范的售后服務與信息反饋網絡,使服務質量爭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綜上所述,國內工程機械與國外同類產品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國外工程機械產品首先具備較高水平的零部件及主機基礎質量,并能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市場競爭,使產品可靠性及環境技術得到進一步改善。同時,各類成套設備的廣泛應用,使環境技術同裝備質量受到同等重視,從而才能發展成今天這樣成熟的技術。而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由于通用型工程機械基礎質量較低,惡劣環境下零部件及主機基礎質量得不到保障;高原地區售后服務機制難以建立,生產、研究、市場反饋的脫節;斷續開發的部分高原產品,因缺乏大規模高原重點工程項目的帶動,而顯得進步緩慢,不能形成配套能力及產業化優勢;產品和產業結構的不協調,使得用戶要求與產品技術相差甚遠;東西部發展的差距也使企業更熱衷于爭取熱點市場,對產品的環境技術研究缺乏興趣。致使到目前為止,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尚無一家企業推出高海拔條件下的產品質量承諾。
西部大開發,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大市場。在這個大市場中,將會充滿激烈和復雜的競爭,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應充分估計到這一形勢,增強時代責任感和危機感,積極行動起來,在利用現在高原適應性技術的前提下,組織力量進行持續深入地研究開發;以國內若干家大型工程機械廠家為主導,開發出系列高原型工程機械產品,實行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式進行開發生產,填補西部開發中高原型工程機械產品的空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產品結構,盡快占領市場。同時,在開發西部地區過程中,還應特別注意與國際上大型跨國公司的合作,以求得在技術和生產方面得到更快提高。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