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中國尚未做好迎接變革準備
缺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企業
問題:哪些方面未準備好
答案:多數產業仍處全球產業鏈低端
在世界經濟變革的前夜,中國是否能夠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要求,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而不是先落后再追趕甚至被拋棄?馬宇對此頗有擔憂,“不客氣地說,以目前狀況來看,我們并沒有做好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準備。”
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質上說來,就是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加盡可能多的智能,生產盡可能大的使用價值。其中的決定性因素,是人,是人的智力。從這個角度說,馬宇不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意味著產品中勞動力成本下降,恰恰相反,勞動力成本中的體力成本會下降,但智力成本會大大上升,總體勞動力成本將成為主要成本—這是與迄今為止以資源(物)成本為主要成本的生產模式不同的關鍵點。“我也不認為中國人在這種智力競爭中一定成為失敗者,恰恰相反,個體的中國人勝出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智力、技術、體力、精神、商業等要素結合最好。”
“但遺憾的是,我們極為缺乏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企業!而這是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根本和基礎。”馬宇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認為,中國在過去的30年里,依靠改革和開放,在追趕世界,好不容易讓自己的GDP成為世界老二。但是,這一切成果,按照“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眼界,統統都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陳績,它的相當一批成就會在新舊產業交替的過程中被毀滅。
“我們的汽車工業、房地產業、還有各種各樣的‘中國制造’,基本上是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甚至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品和技術。”平新喬說。
近1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新能源、新材料、新通信方式、新基礎設施工業在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但是與世界比,尤其與歐盟比,我國差距不小。
平新喬舉例,歐盟在2010年已決定,在2010-2020年間投入1萬億歐元來更新升級電網,使其成為可再生能源的輸送網,并且期望在2020年使綠色發電占到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我們對物流、運輸與流通業的結構性減稅和改革剛剛才被提上議事日程,而基礎設施的提升和改造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
2008年,因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造成強烈沖擊。與此同時,經濟危機加速了科技的產業化進程,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中國也借此機會大力倡導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身在其中的企業是否做好迎接變革的準備是讓人擔憂的。劇錦文說,由于我國的多數產業依然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眾多企業的科技水平很低,即便決策層和一些企業家已經意識到了新的科技洪流即將到來,甚至一些企業已經擬定了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到來的計劃,但許多企業卻還未做好迎接變革的準備。
建議
不斷破除經濟中壟斷因素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問題:如何做
答案:制定切實可行的促進政策,并加大投入
在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中,中國都錯過了發展的機遇,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此,權威專家認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應對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必要措施。
馬宇認為,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了或隱或顯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壓力,并試圖應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的推出,可算一項具體的應對措施。
“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強調,也是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戰略選擇。但毋庸諱言,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目標和過程意義更重于實質意義。”
劇錦文認為,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要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進步促進政策,鼓勵處于傳統產業中的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施技術、產品與產業鏈的升級戰略;鼓勵企業投身于戰略性新興產業。
其次,就發展新興產業而言,需要科技的不斷進步,需要及時地將最新的科技應用到產業之中。要想如此,唯有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破除經濟中的壟斷因素,強化市場競爭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第三,當然,政府如果能夠在基礎科學方面加大投入,并將主要職能逐步轉變到服務和優化政策與市場環境等方面,也有助于增強我國科技進步的后勁及其制度保障力度。如果這些對策能夠付諸實施,中國就不至于在同其他國家新一輪的競爭中掉隊,甚至能夠在競爭中進一步改善我國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企業的競爭力。
平新喬警告說,“這幾年我們暗自慶幸自己免遭西方金融危機沖擊的同時,實質上在走向孤立主義。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中國是靠對外開放,才既擴大需求又提高供應能力的。走出去是融入產業的世界網絡,進入網絡才會有持續的需求。”
他說,如果不繼續走出去,只專注從內需中建立相對獨立封閉的網絡,一旦被人家拋出去,可能又會失去一個時代,落后幾百年。
平新喬稱,中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都存在。當然,我們也有新能源與因特網相聯系的新產業和企業。這種不同生產方式并存的情形也不只是中國才有。關鍵是以新的生產方式、新的基礎設施來整合原有的生產方式,將整個經濟置于新能源、新的通信中介與新的基礎設施之上。比如,貧困地區農民的脫貧,可能需要借助于微金融手段,而這就離不開新能源開發與因特網。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