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02年,全球工程機械生產總值將下降2%至3%,但我國裝載機全行業今年銷售將增長60%以上。但業內人士日前指出,我國裝載機市場火爆的背后是其生產能力嚴重過剩。
我國裝載機行業從60年代開始形成以來,一直呈螺旋式穩步上升,到1993年銷售量突破17000臺,上升到歷史上第一最高峰。
從1998年我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始,我國裝載機銷量大幅度上升,且增幅一年超過一年。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裝載機市場達到了火爆的程度,從14家主要企業統計來看,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幅達70%以上,特別是今年3-4月份銷售旺季,絕大多數企業供不應求,其中增幅最大,是臨工增幅達179.9%,其次是柳工,增幅達95%。其中柳工在今年4月份生產和銷售雙雙突破900臺,創歷史最高值。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裝載機市場火爆,主要原因是國家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和積極財政政策,基礎設施投入面多量廣,刺激了對裝載機的巨大需求。
從1998年開始,由于有利可圖,使得從事裝載機生產的企業像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截止到1999年底,全國生產企業達130家,其中福建高居榜首達30多家;其次是山東和江蘇,分別約為30家和20家。1999年,130多家生產企業生產能力達到50000臺,而當時市場容量20000臺,由此引發了全行業的價格大戰。
廣西柳工有關專家指出,價格大戰后整個行業出現轉機,產品技術提高,成本下降,主要企業的利潤總額在回升,集中度在提高,行業在向有序良性發展。但是經過這次火爆之后,老企業擴大生產能力,新的企業又在大量涌現,將使我國裝載機生產能力嚴重過剩。
據了解,龍頭企業柳工、廈工、龍工其總生產能力達到25000臺,現在都在搞技改或建新廠。其中廈工發展勢頭最猛,預計1-2年后其生產能力可達30000臺以上,柳工生產能力將達10000臺以上。其他主要骨干企業臨工、常林、山工、徐裝到年底4家生產能力合計20000臺,其他如成工、鄭工、宜工各自生產能力都在2000-3000臺,共計可達7000臺以上。因此全國10家骨干企業目前的生產能力可達50000臺,預計1-2年至少可達60000臺,再加上其他的120家企業,我國裝載機行業生產能力至少超過70000臺。因此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雖然目前市場十分火爆,但只是其生產能力的一半。
專家預測,“十五”期間我國裝載機最高年銷售量可達40000至45000臺,巨大的市場,不僅國內企業趨之若鶩,國外企業也在虎視眈眈。如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非常看好中國的市場和用戶,為此制訂一個奮斗目標,未來在中國的銷售額將提高1至2倍;最近卡特彼勒將在中國的總部移到北京,顯示其在中國大發展的決心。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裝載機市場表面火爆,但整個行業面臨激烈而又殘酷競爭,對一些技術含量低,規模程度低的企業將面臨著生存危機,裝載機行業大洗牌的時代已經來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