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方的黃海岸邊,到浙江舟山群島,從歷史悠久的廣東口岸,到剛剛成立的海南三沙市——與西部地區穩增長主打產業轉移及旅游業投資不同,近期沿海省份的穩增長則正在掀起一股海洋經濟“淘金熱”——山東、浙江、福建、海南等各種地方版規劃和政策陸續出臺。除去尚未公布規劃內容的上海市,其余9個沿海省(市、自治區)的2015年海洋經濟產值目標總額已經高達7.05萬億元,是201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55倍。
接連出臺的地方規劃
2012年8月,“趕海”成了沿海省份政府爭相忙碌的大事。20日,廣東省出臺了關于發展海洋經濟、濱海旅游等內容的5項實施方案,規劃了177個重點建設項目,提出2015年海洋經濟規模目標1.5萬億元;22日,浙江省發改委官員透露,已編制總投資超過1.2萬億元的海洋經濟發展建設重點項目規劃;24日,福建省發出通知,從財政、稅收和金融等三個方面支持海洋經濟建設,2015年躋身海洋經濟強省。
地方政府頻頻“搖旗吶喊”,不僅讓人們對于海洋經濟的前景充滿了憧憬,也使得海洋經濟的整體規劃迅速膨脹。截至目前,除了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剛剛于今年7月獲批之外,其余沿海城市已經提出了明確的遠期規劃。
江蘇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的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目標為6800億元;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人均收入50000元,照此預測海洋生產總值為9000億元;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設定的2015年目標為1098億元;天津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目標是5000億元;廣西2015年海洋總產值目標為470億元……
這些眼花繚亂的數字匯總在一起是一個驚人的產值規模:截至目前已明確發展目標的9個沿海省市2015年海洋經濟產值總額將高達70472億元。而國家海洋局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海洋經濟總值為45570億元,同比增幅為10.4%,海洋經濟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9.7%。
之所以地方政府熱衷于發展海洋經濟,除了國家出臺多項關于海洋工程、海洋科技等方面的規劃政策之外,地方經濟發展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8月22日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上,一位浙江省發改委官員表示,“如果沒有有效投資的支撐,今年實現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將會十分困難。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只有3.5%。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海洋經濟可以當作一個突破口,成為投資重點之一。”
一位剛剛從東莞、江門調研回來的廣東省官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近些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沿海省份的勞動力成本、貿易口岸等競爭優勢已經明顯弱化。如果說,西部地區依然可以依靠產業轉移維持經濟增長,那么東部省份則要尋找新的出路。”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定之指出,重視和加快海洋經濟的發展,是不斷擴大開發、實現富民強島的重要舉措,要進一步推動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油氣業等四大支柱產業發展。
地方各繪特色藍圖
廣東、山東、上海、浙江等原本就是海洋經濟實力較強的省市,但在發展海洋經濟的“狂熱”刺激下,即使是2011年海洋總產值不足300億元的廣西,在規劃中依然提出了建設成為海洋強區的目標。
在搶占“海洋強省”寶座的雄心背后,沿海省市發展海洋經濟有著各自的地方特色。山東突出了藍色半島經濟區的整體發展,依托青島、煙臺和威海的“抱團”優勢;浙江則突出了港口航運和海島開發的特點,期待依托港口航運的優勢帶動經濟發展;廣東期望構建“三區、三圈、三帶”海洋綜合開發格局,統籌協調珠三角、粵東、粵西三大海洋經濟區的臨海工業、海洋新興產業和海洋科技等空間布局。
在“富民強島”的目標下,海南省制訂了依海興瓊的策略。2012年4月,海南省黨代會報告提出,將開放無居民海島;加快南海資源開發,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統籌推進“四方五港”建設,扶持壯大海洋漁業。
依托濱海新區的定位,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重點落在了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包括國際航運與物流中心、海洋科技研發與產業化中心、海洋油氣開采加工基地和海洋化工基地。
區域經濟研究專家表示,海洋經濟的發展對于許多臨海省份來說,提供了一次“轉型”機遇。北方沿海省份多為重工業基地,技術設備老化,競爭力下降,產業升級轉型的需求強烈。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方面十分明確,依托自身鋼鐵產業和石化產業的基礎,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及配套產業,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帶。山東省所處的環渤海區域產業結構較全,包含了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洋油氣開采等,這些海洋新興產業可以形成集聚效應。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指出,海洋經濟更多的是利用海洋資源優勢發展經濟,依據各地方情況的不同,可以分為近海開發、遠海開發和深海開發。沿海省市在發展海洋經濟時,主要還是要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依托區位優勢。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