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破枯榮線,令“穩增長”面臨新壓力。這或是促進決策者加快經濟改革的又一催化劑。
面對東南沿海和長三角的行業性透支和疲弱,中國除了改革求強、重新起航,沒有別的選擇。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根本,近20年來,中國制造業每年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例從未低于80%,最近幾年更保持在90%以上的歷史高位。
越來越多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過去那種以低端要素加入全球價值鏈、基于出口導向的第一波全球發展紅利已經透支,中國需要與世界經濟進行“再平衡”。
制造業低迷,有不可忽略的外部因素:歐洲表現不佳的經濟數據早已傳導到中國沿海的工廠和車間;美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也影響著中國商人進銷存的每個細節。
中國自身多年來忽略將資本積累轉化為技術積累、把制造能力轉化為創新動力,也錯失乘勝再進的最佳時機。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正在不斷消減,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資源成本、節能減排約束,卻無一不在以企業無法預料的速度上升,“中國制造”正在超預期滑落。
如今,中國希望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中重拾機會,這不僅需要決策層的創新推動、政策導向和財稅支持,也需政策制定者重新正視和激活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彌補不斷下滑的出口數字。
那么,改革應落子何處?決策層對此已有定論:一是推動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二是真正打開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三是將利潤從虛擬經濟、資本市場、金融投機,重新轉移到實體經濟中。但此中種種,沒有捷徑可循,需要政策層面更大力度的改革推動,也需要上下齊心渡過轉型的艱難時間。
因此,改革必須提速。
面對當前異常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如何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正是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
改革提速,要圍繞打造制造業新優勢進行,解開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頑結。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仍然處于產業低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值,打造世界一流大企業和知名品牌,才能跨越當前困擾中國的產能過剩難題。
改革提速,中國需要形成產業周期的發現和管理,擁有自上而下的“糾偏能力”,一擁而上、惡性競爭隨后紛紛敗走的制造業惡性循環,不僅讓企業充滿困惑,也是資源的浪費。
改革提速,還要實現產業、服務、融資、創新四方的新融合,使得企業發展中能更加順暢地推動并購重組,做大做強,這是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市場中找到新位置的必經之路。
唯其如此,“中國制造”才能找到新的機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