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煤炭大省山西又陷“資源魔咒”,煤炭運輸不旺、港口積壓嚴重,價格急速下跌。
截至2012年6月底,山西全省庫存煤近2000萬噸,同比增長約14%,價格也持續下跌。
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稱,2012年上半年,山西煤炭全行業銷售收入和行業利潤同比雖然都有所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山西省屬五大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的應收賬款逐月增長,最高增長率已超過85%。
據記者了解,截至6月底,朔州市煤炭企業煤炭庫存量達到20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近68%??涌诿簝r大幅下跌,已至綜合成本價以下。7月,該市煤炭企業銷售大面積負增長,煤礦正常生產難以為繼,生產規模自發收縮。
嚴峻的經濟形勢,使人們再次憶起2009年開始的那場轟轟烈烈、飽受爭議的煤炭資源國有化運動。有觀察人士指出,山西今天的困難,與那場運動不無關系,煤炭資源整合形成并放大了市場風險,“賣煤難”正是這種風險的集中表現。
8月初,記者專程到山西采訪。初步的感受是,山西各界對其經濟風險與結構痼疾的反思開始升溫。他們期望,正在醞釀中的“綜改試驗區”方案,能夠成為縮小山西與全國整體發展差距的機會。
仍然是“一煤獨大”
今年上半年,山西經濟的基本面不容樂觀。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增速下降趨勢;焦炭、鋼鐵等行業全行業虧損,其中,鋼鐵行業在1至5月實現利潤僅有2.7億元,同比下降90.5%。
1至6月,山西省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2.3%、29%、26%、25.1%、24.4%、19.8%。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永生分析說,在一個煤炭工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省域經濟中,財政收入增幅持續下跌,正好反映出其煤炭產業形勢嚴峻,行業盈利不樂觀,國有煤礦企業面臨困境。
山西省政府早已感受到煤炭形勢蕭條帶來的壓力。財新記者了解到,往年都是7月召開全省經濟形勢研判會議,今年提前到了6月召開。
以煤炭為主的產業結構,使山西經濟呈現很強的剛性特征,對省外市場存在高度依賴。鋼鐵、煤炭行業超過60%的市場在省外,焦炭市場對外依存度已超過70%。
因此,包括山西省內學者在內的多數觀察者認為,2012年上半年的山西煤炭資源產能過剩,病根不在省內,而是外部整體經濟周期導致的需求不足。
根據山西省官方的解釋,由于國內國際經濟不景氣,主要耗煤行業產品產量增速普遍下降,重點電廠日耗煤量保持低位,社會用電量增速回落;國內煤炭產量、進口煤炭數量快速增長,價格快速下降;社會煤炭庫存維持高位,水電發電量大幅增加,這些因素加大了山西煤炭市場下行壓力。
盡管市場形勢堪憂,然而在“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里,煤炭產業也還在竭盡全力支撐山西財政與稅收。按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勁民的說法,山西“每天三頓飯里面,有兩頓要靠煤炭”。這一點,在今年上半年山西的稅收情況中表現得更加突出。
山西省國稅局的新近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山西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入庫稅收收入408.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37%;煤炭運銷行業入庫稅收收入41.6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25%。全省煤炭行業增值稅累計完成340.04億元,增長16.96%,占全部增值稅總額的60.56%。
據李勁民介紹,山西煤炭、電力、鋼鐵(冶金)、焦炭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占整個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歷年來,四大支柱產業對財政的貢獻都在70%左右,僅煤炭對財政的貢獻就在50%左右。
以朔州市為例,據記者了解,該市工業的87.3%靠煤炭產業支撐,對當地財政的貢獻率超過70%。
煤炭形勢對山西經濟的整體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今年上半年,個別地區財政收入已出現負增長。7月,山西煤炭行業稅收急轉直下,入庫增值稅僅為38.51億元,同比減少25.53%,減收13.21億元。由于山西經濟的滯后效應,隨后形勢更不容樂觀。有專家估計,本輪煤炭行業走低可能拖累山西GDP走低約5個百分點。
為應對煤炭市場緊張局勢,山西采取的措施是“定量、穩價、提效”,部分地市明確提出“限產保價”,同時建議取消煤炭價格“雙軌制”。
基于上半年的增長壓力,以及不容樂觀的經濟前景,“山西版”穩增長計劃先于全國其他省市出臺。該計劃包括“‘穩增長’30條”、“扶持小微企業17條”以及“支持服務業發展9條”。
在山西穩增長計劃文件中,“全力增加投資”仍然是重中之重。據財新記者了解,山西省2012年的投資目標是“全年投資1萬億、項目落地1萬億、招商引資1萬億”。在“特別強調”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上,2012年的“目標任務”涉及投資金額超過6800億元。
龐大的投資計劃并不是山西獨有。按中國經濟觀察者們分析,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正在悄然展開。盡管學界對經濟萎縮引發的本輪投資沖動普遍感到擔憂,但地方政府依然在不遺余力地為“穩增長就是穩投資”造勢、奔走,為項目爭取“路條”。
山西省內決策咨詢人士認為,山西的發展不足問題,其重要根源是“投資不夠、項目不夠”,總投資規模偏低,在中部地區亦處于落后地位。因此,更需要簡化項目審批環節,加快審批速度。
從記者獲得的資料看,山西在短期項目選擇上,強調的是承接產業轉移和延伸煤炭產業鏈,以及做強當地非煤傳統產業,試圖在更大程度上擺脫對外部能源需求的絕對依賴。三一重工、富士康的轉移項目以及當地的煤化工項目,都已成為重點培育對象。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