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下行、制造業低迷趨勢持續,希望通過促進消費來達成“保增長”目標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經濟下行、制造業低迷趨勢持續,希望通過促進消費來達成“保增長”目標的呼聲越來越高。
昨日,海關總署公布了8月低迷的進出口數據。下午,國務院發布了醞釀近兩年的國家級專項規劃——《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出臺國內貿易規劃。
“與第一稿相比,《規劃》在篇幅上有所縮減?!薄兑巹潯肪幹乒ぷ黝I導小組成員、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常曉村對記者表示。
《規劃》的目標設計為總體規模指標實現翻番: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生產資料銷售總額76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6%左右;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增加值超過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1%左右。
當下,市場對這個醞釀已久的《規劃》寄予厚望,希望在此方向性的規劃后,能出臺相應的“促消費”政策,以解經濟下行之憂,并恢復商業信心。
市場盼望的政策包括:落實好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專項資金,延續已有的家電下鄉政策,出臺加大現有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辦法,支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動出臺流通領域稅收減免等措施。
另外,更讓消費金融及流通企業興奮的研究則是,對免稅、退稅、貼息等方面的探索。
然而,對于政策制定和操作者而言,“促消費”政策卻是一個艱難的、需要極大智慧的考驗。正如數位接近《規劃》制定者的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所言,這些綱要要落實,存在一些困難,而且不一定解決實際問題。
所謂實際問題,正是對“保增長”路徑的分歧。有意見認為,要改變目前經濟下行的狀況,以投資和改善出口為主要抓手,見效會更快,而不是促進消費。換言之,以財政補貼,或者免稅、退稅、貼息之類的手段來促進消費的政策,都受到很多現實因素制約。
“促消費”政策還需制度設計
發展內貿,重點在于擴大內需。然而,在當前的環境下,要通過促進消費政策來提振經濟,還需要制度設計。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對本報記者指出,能立竿見影促進消費的政策著力點應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26%的汽車消費,附加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5%,且價格還在持續上漲的石油制品;其次是消費增速高的家具建材類,此類消費品年度增速都在25%以上;以及消費潛力大、市場有需求,但目前沒有啟動的服務業消費,包括養老、家政等。
但是,此類“促消費”政策操作起來,現實的難點在于,最能直接拉動經濟的汽車和住房,由于一些實際需求量大的城市采取了限購措施,類似的政策空間與實際效果必然要打些折扣。
5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的政策措施,曾被認為是擴大內需的強心針。然而政策實施后,由于節能產品價格偏高,效果受到質疑。以往出臺的“節能惠民工程”中傳出的“騙補”傳聞,也讓此類政策的針對性和持續性受到考驗。而且隨著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幾輪政策的刺激,家電市場的實際需求已在減弱。
在此種情況下,一些地方開始改換思路。今年2月份,北京市商務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商委表示要探索開展家具以舊換新的工作,并且年內要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已經完成了初步調研。
然而,記者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同一規格的家電在價格上,各品牌差距不大,而家具很難有統一標準化的可能性,執行起來,財政補貼也易出現漏洞,因此,很難在全國推廣開來。也因為類似原因,很多依靠財政補貼促進消費的政策面臨困境。
商務部從4月2日至5月4日在全國組織開展了2012年全國消費促進月活動,便是政府對此類政策的一次探索。
根據商務部對本報提供的數據,受“零手續費、零首付、零利率”等優惠政策拉動,蘇寧電器在這一個月內實現信用銷售額9.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50%。另外,4月份,6家金融機構新增198億元個人消費信貸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4.5%。
然而這樣的政策問題在于,由于4~5月也是端午節、勞動節等密集消費日,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有多大,一時難以評估。而一些業內人士則進一步對本報記者指出,如果沒有財政的相應貼息或者信貸支持撬動,企業對于零首付、零利率等活動有多大熱情也難說。
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對本報記者表示,經濟下行導致財政收入減少,依靠財政補貼來刺激消費的想法很難實現。
“促消費”讓位投資與出口
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是中國中長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也是《規劃》的最重要初衷,目前卻遇到了現實的困難。
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以及出口部門、制造業的低迷,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保增長”壓力下,決策層可能會暫時擱置“促消費”的政策導向,轉向短期見效更快的投資拉動。
從8月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和更能反映中小企業狀況的匯豐PMI初值,均跌破50%的枯榮線,顯示訂單和生產動能走弱。預示著貿易數據可能進一步下滑,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指標仍將在低位運行。
商務部國際經貿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如果不能提振,企業的生產持續低迷,將會影響就業甚至引發蕭條。這樣導致的收入下滑,便會更加影響到消費。
他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促進消費,也不是政府再出臺2.0版的4萬億投資,而是減輕企業負擔,促進民間投資,改善政策投資環境,使其更為市場化,公平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月24日至25日來到廣東省廣州、佛山、東莞等地調研時也指出,要千方百計穩定外需努力實現穩增長目標。
這一表態,被相當多的外貿人士認為,傳達出通過穩外需來促進經濟發展,已經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