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奧巴馬在競選綱領提出4年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制造業職位,某些企業聲稱把生產線自華撤回美國。中國官方機構日前撰文指出,近期中國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外流,但不等于外資大規模集中撤離。中國業界人士則明確表示,完整的產業配套優勢,將令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根基深厚。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趙玉超12日在《中國外匯》撰文稱,自2011年年底,外資撤資的消息就不斷傳出:先有福特汽車公司表示,將1.2萬個工作崗位從中國和墨西哥遷回美國;接著是星巴克宣布,將其陶瓷杯制造從我國撤回到美國中西部;今年,美國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等企業將部分產品從中國多家代工工廠撤離;富士康則宣布向亞洲其他國家分散生產業務,并稱將在印度尼西亞投資100億美元設廠。
趙玉超認為,當前形勢轉變主要與境內主體財務運作和本外幣管理方式的調整密切相關,而不代表外資在大量撤離。從貿易投資等實體經濟方面看,中國今年1~7月份進出口順差同比增長26%,實際利用外資也僅是小幅下降4%,均不會導致跨境資金流動出現較大轉變。這表明市場環境方面的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撤資、外方投資收益項下資金流出情況仍較穩定,外資撤離個案并沒有影響全局。一是上述資金流出占比依然很低。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撤資分別為58億和7億美元,分別占資本和金融項目流出金額的2.1%和0.2%;而同期,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仍保持遠高于撤資規模的流入。二是上述外資撤離渠道的資金并未出現持續性的高增長。
對此,不少中國制造業界人士認為,“供應鏈”一詞聚集了中國制造30余年積累的真正競爭力所在。極少數國家能夠達到中國這樣的低成本、世界一流基礎設施和龐大規模相融合的程度。中國不僅有完整的產業配套措施,而且有龐大的市場,這是很多國家無法比擬的。比如前幾年一些轉移到其他國家的企業,有些已經又轉移回中國。
一位前蘋果的高級管理人員表示,把亞洲作為戰略中心“主要因為兩點”。一是亞洲工廠"可以迅速地按比例擴大或縮減生產",二是“亞洲供應鏈要優于美國供應鏈"。結果就是“我們美國無法在這些方面勝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