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自今年4月份以來陸續審批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這些意味著“穩增長”及“新一輪投資刺激計劃”的投資項目,從目前的情況看,仍沒有得到銀行信貸的切實支持。
在9月15日的2012(第六屆)中國薄板產業鏈發展論壇上,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鋼聯資訊透露,發改委4月份陸續審批基建投資項目以來,銀行的中長期信貸,尤其是對公的中長期信貸,把個人的按揭貸款剔除后,沒有明顯增長跡象,且占的比例持續處于低位。
資料顯示,自4月份以來,發改委多次批準了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在9月5日和6日兩天內,發改委批復了25個軌道交通項目、13個公路建設項目以及多個重大基建、能源和材料項目。其中,25條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投資金額逾8000億元,而公路建設項目建設里程合計超2000公里。
超過萬億規模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密集獲批,被業內評為新一輪投資刺激計劃的來臨。但是項目能否落到實處,資金最為關鍵。
據連平透露,目前商業銀行信貸結構仍為“短多長少”。他列舉數據稱,今年前7個月,銀行新增對公中長期貸款1.14萬億,占同期總新增貸款的比例為21.2%,遠低于去年同期的32.8%,雖然8月狀況略有改善,但仍沒有太大起色。
中國農行總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此前告訴記者,當前商業銀行連房地產都可以適當貸款,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卻被列在了“三大風險”、“不能貸”之首。
連平稱,今年6月末融資貸款總額是8萬億元不到,而去年則為9萬多億元,即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萬多億元。他直言,對于很多縣級融資平臺,銀行收回來后就不再貸款,而省級平臺則總體保持平穩。
連平解釋道,今年以來,銀行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對融資平臺實施“降舊控新”,即新增加的項目要控制,舊的項目總量要降下來。
在“降舊控新”政策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即使發改委批了諸多項目,這些投資項目從銀行直接融資、信貸融資依然存在困難。“這些項目落不到實處,顯然批得再多也沒用,并且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連平介紹說,即便中長期信貸需求旺盛,但平臺機構負債率高,加上銀行本身分類及管控嚴格等原因,銀行中長期信貸近半年以來沒有明顯增長,仍處于低迷狀態。
有意思的是,連平透露說,在向銀行信貸融資“碰壁”后,很多地方融資平臺開始和信托、委托貸款、理財產品等非信貸融資緊密結合,另外,債券融資近期有所放寬,“短期融資、中期票據有增加1倍的發行,只要符合2A級別就可以”,城投債發行也在加快。
連平直言,當前商業銀行本身普遍出現了不良貸款反彈的情況,而這些不良貸款多數來自江浙地區的民企和中小型企業,“看清這個局面之后,商業銀行愿意向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謹慎、寬松地投放信貸”。
“在9月份以后,銀行的中長期信貸,尤其是對公的中長期信貸,占比會上來,這和政策導向相關,也和商業銀行本身的認識有關”,連平如是預測。
連平表示,實際上,商業銀行也愿意放寬對地方平臺的信貸,但是在政策、管理框架上仍有一定的限制,如果國家希望這些項目能落到實處,那么相關的分類、標準、管理需做適度的調整。
“但是也不大可能做非常大的調整,只是適度調整,這對于第四季度的投資增長、基礎設施項目落到實處,可能有一定的利好”,連平直言,在銀行相關分類、標準、管理進行調整之后,一旦項目資金落到實處,對經濟帶來的推動力后期會顯現出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