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1992、1995年,工程機械市場在“大起”之后,轉入低谷,企業經營慘淡,對此,大家至今仍心有余悸。2002年工程機械市場如此火爆,令諸多行業專家大跌眼鏡、市場緣何如此?“十年一輪回”?噩夢是否會重現?2003年工程機械市場走勢到底如何?
時間很快進入2002年第四季度,按慣例,時下正是各工程機械廠家對下一年度的產銷規模進行預測、制定生產經營大綱的時候,并將以此作為生產能力平衡及技改投入的決策依據。經營大綱如果定高了,就會形成過度投資、造成浪費;定低了,就有可能失去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2002年如此火爆的工程機械市場讓諸多行業專家大跌眼鏡,真可謂“十年等一回”。2002年上半年,無論是銷量增幅、持續時間還是供不應求的程度,都絲毫不比1992、1993年遜色。按2001年發布的“工程機械行業‘十五’發展規劃”中的產銷量預測數,除個別品種外,多數工程機械品種提前3年實現“十五’’目標已成定局(見表1)。然而,對2002年的市場形勢體會最為深刻的應該是各生產廠家,因為供不應求而失去市場份額的不在少數。轉眼又到了規劃2003年產銷規模的時候了,是“亡羊補牢”、“大干快上”,還是“小心從事”、“穩扎穩打”。集中到一點,就是對2003年行業市場走勢的判斷,市場是繼續憑借慣性走高?還是高位盤整甚至是向下調整?
需求大幅增長 原因方方面面
要判斷2003年工程機械市場的走勢,首先應當先分析2002年為什么會有如此火爆的市場形勢。筆者認為拉動2002年工程機械市場需求大幅增長的主要因素有:(1)國家持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2002年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4%以上。加大了對交通、能源、水利和環保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快了城鎮化以及城市現代化建設,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拉動了各地的工程施工量持續大幅增長,從而直接帶動了工程機械的銷售,這是根本原因。(2)各生產企業營銷策略的變化對工程機械的市場需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行業內普遍實行的產品按揭貸款銷售以及持續蔓延的價格戰,大大降低了工程機械的購買門檻,使得大量的潛在需求快速轉變為現實需求。另外各生產企業越來越多地采取中間代理的銷售方式,使產品更貼近了市場和用戶,也就更容易將一些潛在需求激發出來,這些都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是工程機械在近一兩年內超常增長的特殊原因。(3)工程施工方式的變化加速了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工成本以及附帶的福利、安全等支出迅速水漲船高,使人工作業的成本越來越超出機械作業的成本,從東部到西部,機械替代人工作業的進程已經明顯加速;由于工程對工期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部分人工作業雖然在經濟上可行但在時間上、效率上卻不能滿足要求,于是機械化施工也就成為必然選擇;出于環保、資源等方面的要求,建筑材料施工出現了集中化、規模化的趨勢,如混凝土拌和站、散裝水泥等生產方式的涌現,也帶動了機械化施工,促進了工程機械的消費。持續高漲的公路建設是工程機械市場蛋糕迅速增大的關鍵因素之一。(4)近年來全國個體、民營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其購買力大大增強,使得工程機械的用戶群從以國有性質為主體的大型單位向個體、民營業主轉移,誕生了一大批新生用戶。
潛在風險 絕非危言聳聽
當然,從2002年的大好形勢中,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其中消極因素的存在,或者說高速發展當中所隱藏的潛在風險。
(1)我國經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仍具有政治背景作用下的波動性,現階段的工程建設高峰,有可能導致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相對蕭條。而且從局部看,一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會有一個高峰和低谷的差別,這一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最后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是目前工程機械行業所面臨的最大、也是最無法預測的風險。
(2)低價格和按揭貸款足把“雙刃劍”,它在繁榮當前市場的同時,似乎也有寅吃卯糧的嫌疑。工程機械屬于生產資料,它的市場容量有限,提前實現的消費很可能會影響到今后一定時期市場的繁榮。
(3)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地區,政府對采石、采砂等建筑材料的采集施工做出了許多限制,這些作業場地及方式的改變有可能會對未來部分工程機械的需求帶來不利影響。
(4)隨著市場保有量的急劇增加,二手工程機械市場必將興起,加上新興的工程機械租賃業務的出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設備市場的銷售。
(5)由于惡性價格競爭可能導致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水平的降低,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對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產生抑制作用。而且當前各廠家正掀起新一輪的技改熱潮,產能迅速增加,必將引發新一輪的惡性競爭。
十年一輪回 今定勝昔
時下,對2003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看法是2003年的工程機械市場還將會保持2002年以來的這種持續高速增長;另一種則認為2003年的工程機械市場在總量上將不會增長,也就是說增幅為零,甚至可能會出現負增長。
工程機械十多年來的發展規律表明,大起必有大落。1992、1993年就是多數工程機械產品的“大起”之年,但隨后均進入了低速調整期,有的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02年無論在絕對量還是相對增幅上都達到了一個階段的頂峰,無疑又是一個“大起”之年,以歷史經驗來看,似乎隨后的2003年極有可能“大落”。但筆者認為,情況不會那么糟。除個別品種外,還不至于導致負增長。
2003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總體上將會呈現一種高位盤整情況下的慣性增長,在增幅逐月回落的態勢中保持一定的增長。
(1)在整個國家宏觀經濟背景還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相信國家經濟政策在相當程度上會采取穩健性原則。在未來兩三年內,保持當前這種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的日趨成熟,國民經濟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比較小。所預測的“十五”期間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以上的增幅不會有大的變化,而這一增幅與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密切相關的。
(2)與工業化進程相伴生的機械替代人工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規律、大趨勢。這也是越發達省份工程機械的需求量越大而且還在不斷增長的原因。我國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梯度性,西部還沒有真正啟動,因而在未來幾年內工程機械都將會保持總體快速增長的趨勢。
(3)2002年并沒有出現十年前市場過熱中的“炒賣”、“囤積”等非理性現象,產品基本上都到了直接用戶手中。據有關材料顯示,在1992、1993年熱銷之后,一些工程機械產品的產量雖然出現了負增長,但整個市場消化了大量中間環節的積壓,直接的消費需求量并沒有減少。這一不同,是我們判斷2003年工程機械市場總需求量不會出現下降的主要依據。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導致2002年工程機械產品熱銷的許多因素在2003年還會繼續發揮作用,低價格和按揭貸款導致的提前消費以及二手設備的沖擊肯定會有,但不會影響太大。從十多年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工程機械產品的總需求一直足處于上升中,即使個別年份會有所調整,一到兩年內也必定會恢復增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