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訂單管理
實現柔性生產,隨時接單、按時交付。訂單交期達成率維持在90%以上,提高了30%,有效支撐了企業業績的增長。
二、庫存管理
l 庫存準確率:迅速分析與挖掘、清理庫存,及時處理呆滯,庫存準確率已達到98%以上;欠料情況明顯減少,由原來的平均23.35%降至3.48%。
l 庫存控制:合量請購與采購,倉庫核對采購收貨。ERP系統上線3個月后,企業的庫存金額立即下降1580萬。
三、車間管理
實現計劃、生產、回料管理一體化,依托ERP平臺的計劃控制模式,原來65臺機器24小時開機,同樣狀況下,實施ERP后只需34臺機器11個小時開機。僅電費的縮減就有10萬度,總體成本降低了50%。
四、工序管理
通過工藝系統進行車間作業過程的管控,記錄每道工序的完成狀況,有效評估生產績效,并對生產過程及異常進行管控。做到產品“零”報廢、生產線“零”庫存。
五、模具管理
把所有的模具作為物料來管理,實行庫存及庫位管理,監控模具品質和修模效率,有效配合生產計劃的執行,確保訂單交付90%以上的達成率。
高利潤的“秘密”:運營成本全面管控
在水平尺制造行業,目前的凈利潤較低,而據公開的資料顯示,東精集團在2011年的凈利潤遠遠高于同業的獲利水平。對此,吳東明并不諱言:“其實,我們保持較高的利潤水平已很多年,對我們企業而言很輕松。”吳東明的企業高利潤理念可以用四個字很質樸地概括:上齊下疏,“上”:訂單原材料做齊、“下”:訂單及時疏導,再加上在產品、營銷、生產、財務等環節的利潤提升,“沒有不賺錢的道理。”吳東明對企業高利潤的盈利模式很驕傲。
首先,東精集團始終堅持高品質的產品定位,在產品本身就能獲得比同業高的利潤。而面對出口型制造企業的利潤往往被外貿公司、進口商等多重中間環節攤薄,東精集團從價格倒推,加強市場營銷工作,減少中間環節的利潤稀釋,從而賺取可觀的利潤提升空間。
相較產品本身與銷售環節產生的利潤,東精集團在生產過程中節省的相關運營費用,更幫助企業創造了高達10%的利潤。吳東明坦言,企業在生產環節取得的高利潤,完全依賴于近些年信息化管理的強力推行。而對于每筆利潤的來源,吳東明看的非常清楚:嚴格的品質管理,有效減少了報廢現象;縮短交貨期,加速訂單交付;幾乎已達到零庫存,庫存金額急劇下降;減少料號,降低人工。
據吳東明介紹,通過開發工序產量表,每道工序實際投入與產出,與計件工資掛鉤,而計件工資與ERP系統緊密銜接,自動生產工資表,亂報工序的現象基本被杜絕。目前,工序產列表已推廣至90%的車間,光這一項,每月就為企業節省了10萬人力成本。
同時,ERP系統中還建立了快速報價體系,企業在接到訂單的過程中即可以快速評價這張訂單到底有無利潤,最終準確判定是否接單。通過進行客戶ABC分析、產品ABC分析、業務員ABC分析等全面的銷售分析,放大優勢產品的營收,有效控制競爭力不足的產品,及時梳理價值不大的客戶,從而進一步開拓利潤上升空間。
“通過將ERP的管理原理充分融入到生產中,實現成本管控精細化管理,真正幫助我們嚴格控制成本與費用。”在吳東明看來,信息化幫助企業在整個生產鏈條實現了全面的成本管控,積少成多,最終帶來利潤質的提升。東精集團在行業平均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創造行業利潤的領先,無疑蘊含了企業全方位的經營管理智慧。
“高品質+高利潤”,這就是東精集團的經營之道,也是這家領跑行業的企業贏得市場的關鍵策略,在這背后離不開企業智慧運營模式的支撐。在信息化織就的精細管理體系推動下,東精集團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快速而且準確地朝目標前行。相信有了對信息化應用價值的透徹理解,東精集團必將挖掘和積累更多的管理智慧,運營更美好的未來。
采訪手記:
用事無巨細來形容吳東明的“管理哲學”絲毫不為過。“70入行當學徒,學的就是精密度在0.003毫米的軸承配件,從那時起就要求我要專注細節,容不得半點差錯。”至今,吳東明仍保持著每天上班后就去車間,每天在車間4小時的工作狀態。一輩子與以千分之毫米為刻度的產品打交道,吳東明早已養成了精細與細致的管理習慣,并賦予了東精集團同樣的運作基因。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吳東明帶領東精集團在創辦初期,就交出了1個月的庫存量以及一年10次以上資金周轉的“漂亮”運營成績單,這在當時同等規模的民營企業中并不多見。當時,吳東明對無意中經過廠區的一任金華市副市長說:“湯市長,別看我們現在的廠房小,我一定能在3年內做到水平尺的世界第一!”吳東明拍著胸脯承諾的底氣來自于一位民營企業家的創業激情,更是對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的自信。不久,東精集團即被確立為“金華市重點扶持企業”,成為第一批2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第二年,東精集團即納稅2900萬,在同業中異軍突起。
無疑,吳東明是一位充滿激情的企業家。盡管創辦企業已近20年,在他身上仍能看到這個年齡層的企業家已不多見的沖勁與韌性。熱愛游泳健身的吳東明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比作長距離游泳,“貴在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多往前游幾米,最終一定能游到對岸。”因此,身處當前嚴冬般的制造產業環境,吳東明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帶領企業堅持下去并持續獲得進步。“也許我們的訂單量無法再增長,但我們的管理肯定有再精進的空間,我們的利潤也一定有再提升的方法。這些都是拉動企業繼續往前的巨大動力。”
也正是有了這份對企業運營的堅持和對精益管理的不斷追求,吳東明對東精集團的發展前景看的很清楚:“德國的一家水平尺制造商就生產2種型號的水平尺,至今已做了160多年。東精集團生產100多種型號的高品質水平尺,我們的目標就是創建中國水平尺的百年老字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