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一再下滑,使地方政府再度拾起“鐵公基”的投資偏好。但在動輒長達數十年的宏大規劃面前,資金來源成為最大攔路虎。
近日,記者從南京市政府權威人士處獲悉,南京市政府將采取多種渠道籌資解決軌道項目融資問題。如果國家同意,下一步將計劃發行建設債券,爭取實現資產證券化,增加項目的綜合回報。
而在地方債務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國家對地方債務的重視和監控也有所加強。審計署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成為地方政府性債務償債的重要年份,將對今后債務清償產生重要影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債券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制度層面上的改革才是治本良方,資產證券化這一結構性融資工具有可能成為化解地方債的備選方法。
該人士還稱,南京市近年在資產證券化方面做過許多有益的嘗試,不僅成功發行過國內首只市政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產品,政府下屬的南京公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今年8月還獲批成為資產支持票據首批三個試點項目之一。
“地方如果能實現資產證券化,就能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進行證券化來補充自己的資金缺口或者流動性缺口。這未必不是一個好的嘗試。”上述人士稱。
多元融資支撐城軌建設
上述南京市政府人士介紹,南京市軌道項目總規劃為720公里,目前已經通車85公里。在南京市早前的規劃中,是計劃通過十年努力,第一階段先建成185公里。該目標將于2015年完成,總投資達1000億人民幣,目前籌措資金仍是主要難題。
就長遠來看,南京軌道項目所需資金遠不止于此。公開資料顯示,僅目前已公布的南京市地鐵總規劃投資金額就需2000億人民幣。實際投入運營的線路中,運營收入帶來收益甚小,高額維護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上述人士還稱,由于城市軌道項目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南京市政府計劃采取多元融資的方式支持建設,除銀行貸款、保險公司的融資和發行債券外,下一步如果國家同意,將計劃發行建設債券,并爭取實現資產證券化,增加軌道項目的綜合回報率。
事實上,為了解決籌資難題,南京做了多種嘗試。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向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學習,用土地綜合開發模式來實現資本回收。該人士介紹,南京市將重點建設地鐵站,在地鐵站附近計劃做出六個平均面積在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地鐵小鎮,拉動沿線的就業、投資和創業機會。
不過,長時間的大額投資使得現有的融資方式和平臺已顯示出疲態。為保證資金充足,南京市近年在拓寬融資方面做了許多走在全國前列的嘗試,其中,對資產證券化的探索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資產證券化成融資新方向
債務已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發展的包袱。2011年6月審計署《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其中2012年到期債務占比17.17%。
龐大的地方債務已經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關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要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管理和風險防范。在債務壓力和建設任務的雙重壓力下,地方被逼探尋新的融資方式和平臺。
前述債券行業人士稱,為了緩解地方的壓力,有的銀行已在和地方協商將債務償還期限延后。但這種方式只是將風險延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他看來,資產證券化作為結構性融資工具,從制度層面改變了現狀,有可能成為化解地方債的方法。
記者了解到,證券化本身的意義就是流動性轉化的過程,并增加融資渠道。資產證券化所具有的可預見的現金流、資產重組、破產隔離、信用增級這些基本特征,使得市場中的“投資約束”狀況越來越少,甚至逐漸消失,從而使得資產證券化為金融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流動性。
在這方面,南京市做過多次探索。今年1月,南京城建集團所屬公用控股污水處理收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面向機構投資者銷售13.1億元資產證券化產品。這是國內首只市政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產品,計劃期限為5年。當時南京市官方媒體報道稱,資產證券化產品是一項融資創新,南京以城市污水處理收益的未來現金流作為基礎資產,通過證券交易所實現資產證券化融資,成功地“用明天的收益建今天的城建設施”。
今年8月6日,南京公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又正式獲批成為資產支持票據首批三個試點項目之一。雖然業內認為資產支持票據從性質上并不等同于資產證券化,但作為金融創新政策的嘗試,這一舉措的確拓寬了融資渠道。
事實上,國家也在積極嘗試出臺為地方謀求新的籌資方式的政策。今年8月,有媒體稱,國家發改委正醞釀推出針對城市地鐵、城際軌道交通等項目的基礎設施私募債券,并建立城市綜合信用評價體系。上述債券行業人士稱,發改委發行基礎設施私募債的想法早已醞釀多時,而且相關工作也準備比較充分,但由于具體實施方案仍在討論中,何時推出尚不得而知。他同時認為,上述南京市政府權威人士提到的計劃發行的建設債券,具體品種可能與此有關。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