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的介入,甚至會讓政府與市場角力的僵持局面,得以打破。在單缸柴油機(以下簡稱小柴)領域,就是個典型。
日本洋馬柴油機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洋馬)———世界小柴行業的“開山鼻祖”,去年銷售收入約350億元人民幣。這家在中國蜇伏已久的日本企業,終于在其“世界上首次實現柴油發動走向小型化和實用化70周年”之際,與中國同行業壟斷企業——時風集團取得突破性合作。
合作的結果將突破國內小柴技術瓶頸,解決政府與企業一直無法協調的環保問題。
審時度勢的洋馬1月18日,在山東省高唐縣,時風集團總經理劉成強與洋馬社長山岡健人正式簽約,雙方共同投資1000萬美元,改造時風的單缸機生產線,生產單缸水冷柴油機和搭載單缸柴油機的多用途拖拉機。時風占投資額的49%,主要以時風現有的生產線和人力作為投入;而洋馬占投資額的51%,主要以現金的方式作為投入。洋馬還將輔以其在單缸機方面成熟而先進的技術。將投產的單缸水冷柴油機是一種環保型配套小動力發動機,雙方的目標是到2004年銷售100萬臺。
中國是世界第一的小柴產銷大國,每年的生產量在650萬臺左右,差不多占了世界總產量的70%,但一直存在著產量大,技術革新慢的問題,并導致安全性低,尾氣排發嚴重,環保不達標。去年,國家有關部門制訂新的行業政策,下大力氣解決較為突出的以單缸柴油機為動力的農用運輸車尾氣排放、噪聲超標等問題。
隨著環保這一硬性指標的出臺,國內單缸機企業突然間被推到了一個生死十字路口,這個“有形之手”遭遇到市場強烈反擊,記者走訪幾家大型小柴企業的老總時,他們都認為市場實際情況會有所反彈。政府與企業進入一個僵持階段。
洋馬的出擊,帶來了技術和成本的突破,與中資的合作,匯成一種新的力量,使得市場變革明晰起來。
老謀深算的日本人在進入中國多年以來,異常低調。他們曾從日本悄悄派出專家,用了四年的時間,對中國農機市場進行詳細調查研究。但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是,洋馬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所得到,只有一個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產品的問世。
1998年5月,日本洋馬農機株式會社、江蘇省農機石油公司以及無錫新區等中日方共同出資3000萬美元成立洋馬中國。主打產品是半喂入聯合收割機。2001年銷售收入2億元人民幣。
而洋馬中國在接下來的將近五年光陰里,也似乎一直守在這個“小產品”上默默耕耘。
但真實的情況是,洋馬中國開始在國內悄悄地構建自己的協作配套網。面對國內配套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僅為他們提供從日本進口的產品模具,甚至派日本專家親自去車間幫助他們改進產品質量和生產流程。雖然洋馬中國方面的人士一直不肯透露這支協作隊伍的規模,但只要在搜索引擎中敲入“洋馬農機”,便能查到一大批協作廠商———這僅是“冰山一角”。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