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創新工程
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圍繞長春市確定的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創新工程,深化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順利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鼓勵長春市企業與清華、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長春工大、吉林農大、東北電力大學和吉林建工學院等九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組織實施了禹衡時代與清華合作開發的“0.05秒光電自準直儀”等17個產學研項目。這些項目合同金額1258.3萬元,已付合同金額239.5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銷售收入21.4億元,利稅3.2億元。目前有12個項目通過省里專家評審,獲得省校合作專項資金370萬元。
長春光華微電子公司全自動鋁絲壓焊機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等6個項目申請列入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計劃,這些項目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總投資4.8億元,申請國家補助資金8000萬元。目前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車身總線的汽車智能遙控鑰匙進入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600萬元。長春超維科技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嵌入式虹膜身份認證系列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200萬元。
實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為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服務
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力度,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積極落實技術創新政策,圍繞重點產業,長春工業戰線每年堅持組織實施“四個技術創新工程”計劃,五年間,全市工業企業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4戶,開發新產品2500余種。
以科技為支撐,長春在汽車、光電子、材料科學、信息、生物、現代農業、現代中藥等領域的研發水平已經處于國內前沿地位。全市工業領域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9個,產學研創新聯盟13個,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12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發或轉讓科技成果300多項,有80余項產學研合作開發項目列入國家、省重點技術創新計劃。
圍繞長春市確定的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現有9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基礎上,今年新建汽車零部件研發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現代藥物分析儀器及試驗設備共享服務平臺、中小企業移動信息服務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通過培植和建設一批在國內有領先地位,有影響力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解決發展短板,提供系統功能,助推創新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其中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7個平臺認定為吉林省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同時長春市組織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應用平臺等15個項目申請列入2012年國家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計劃。項目總投資40505.5萬元,申請國家補助資金6640萬元,目前有2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扶持計劃。
技術創新典型
長春長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創立于1992年8月18日,位于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注冊資金5000萬元,是科技部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產品創新性強,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可靠,其產品技術來源主要是自主研發和院校合作。
公司成立了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長春長生生物生命科學研究所,作為一個孵化器為長春市以至吉林省甚至全國的醫藥行業提供一個技術平臺。
每年從上年企業銷售收入中提取5%左右科研經費用于支持研究中心和課題組的科研工作及中試轉化,實現依托科研成果發展產業,以產業收入支持科研的良性循環。
同時可以利用研發平臺對長春市生物制藥品種進行技術創新,提升長春市整體技術研發水平。
從2012年初截止到2012年11月末,公司產值達到3.46億元人民幣,其中新產品產值為1.31億元人民幣,占總產值的38%。公司研發投入累計達到1804萬元,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5.19%。
長春旭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長春旭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控股,集研究開發和生產制造于一體的汽車內飾零部件股份制企業,曾連續4年被評定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是吉林省、長春市政府重點支持的四大汽車零部件企業之一(一汽富奧、一汽富維、東光集團、旭陽集團),旭陽工業園被吉林省政府認定為特色工業園區。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為了積極營造“科技興企”的良好氛圍,旭陽集團成立了“集團企業技術工作領導小組”、“集團企業技術創新工作辦公室”,同時組成了集團各部門和各分子公司有關技術專家參加的“集團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專家評審委員會”;頒布了“旭陽集團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條例”和“旭陽集團企業技術創新獎勵辦法”;加大科技經費投入,為科技創新經費提供保障,旭陽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將把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提高3%以上。為開展技術創新提供基礎條件,從2011年開始至2012年,旭陽集團投入1.2億用于企業技術中心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目前完成研發大樓建設20010平方米,投入檢測和試制設備3000萬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