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就企業資源而言,一般都具有“包袱?和“財富?的雙重性,即一方面背著歷史形成的種種重負,另一方面又蘊藏著幾十年發展形成的技術和物質積淀。這種雙重性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更多地表現為“包袱”對“財富”的制約。面對此種困境,國企改革如何順利推進?天津機電工業控股集團的做法有可鑒之處。
5月8日,“新天重”暨“天津重機工業園”正式掛牌運營。
新天重的組建借助了天津市工業布局的整體戰略調整,用創新的理念,充分挖掘企業資產潛力,以天重為核心,聯系周邊30多家企業,形成了多元經濟體制的企業聯盟,構建了發揮企業群體優勢的“天津重機
工業園?。
新天重將作為工業園整體功能運作的平臺,并實行工業園資本運作的行政管理和集中的工業物業管理。園內各企業按照《公司法》運作,形成重型機器、型鋼軋材、金屬及建筑鋼結構、中小水電設備等四大組團。預計該工業園今年的產值可達5億元,明年完成10億元,2005年可實現15億元的產值目標。
天津天重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原天津重型機器廠,在我國“十大重機廠”中占有一席之地。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與發展,現有固定資產9億多元。
該廠從國外引進的曲軸旋風鏜等一批高精設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無論從技術設備,還是資產總量看,這個國家大一型企業都處在優勢地位。然而,就是因為舊體制的束縛,老“天重?長期以來沒有形成能夠抵御市場風險的支柱產品,企業發生嚴重虧損。
近兩年,天津機電工業控股集團充分利用國家推動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政策,甩掉多年來壓在肩上的重負,打破國有企業職工不能流動的一貫傳統,在合理處置不良資產的同時,保留了老“天重”具有市場潛力的部分產品和技術裝備,整合有效資源組建了“新天重”。這次改革,天重轉被動為主動,變脫困式改革為發展式改革,不搞一個模式的一刀切,而是因廠制宜、一廠一策、革其劣勢、聚其潛能,推動企業走二次創業之路。
如今,“天重”生產的全纖維鐓鍛大型曲軸目前在國內僅有兩個生產廠家,供少求多,預計今年市場占有率將達到30%以上。
新開發的窄帶鋼軋無芯卷取機具有省材節能的特性,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此外,正在興建的年產30萬噸型鋼和h型鋼的大型軋鋼車間近期即將投產,建筑鋼結構廠也在改建中。
新組建的天津天重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終于在改革后獲得了新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