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機械行業領頭羊——中聯重科的實踐,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純新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從中聯重科在湖南的實踐來看,將成熟度較高且具有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推動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融合,是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的一條重要路子。
記者近日赴湖南進行了實地采訪,沿著中聯重科開辟的“工業走廊”,看到了這種良性互動帶來的成果。
產業布局 12縣市形成工業走廊
從不自覺到自覺,短短幾年,中聯人以長沙為起點,在產業布局中,打造了一條“工業走廊”。
這幅產業布局圖從長沙一路向西,橫穿4個市、12個縣市區,在長達267公里的沿線,每隔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其中10個縣市區的園區成為地方財政主要來源,5個是財稅頂梁柱。去年,這條工業走廊為中聯重科創造的經濟價值,約占其總量的九成。
這條“工業走廊”給當地小城鎮和中聯重科都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是中聯重科最早進行產業布局的小城鎮。據了解,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的前身是浦沅集團,該公司從上海內遷到湖南常德后,當地很多老百姓都成為了浦沅集團的員工,最后形成了一個灌溪鎮。2003年年底,中聯重科并購浦沅,灌溪工業迎來了第二次騰飛。2012年中聯重科在灌溪鎮園區產值達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當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灌溪鎮居民3.5萬人,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其中1.2萬人成為產業工人,農業小鎮成為“中國塔吊第一鎮”。
“中聯重科2009年入駐漢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1年5月投產,當年就完成產值30億元。到2012年,整個漢壽高新技術園區工業產值達到了86.2億元。”漢壽縣常務副縣長袁佑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聯重科的入駐,對漢壽新型工業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012年,中聯重科沅江分公司產值已占整個沅江工業產值的34%,超過了三分之一;稅收占沅江的28%,對沅江經濟的拉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沅江市副市長肖亮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中聯重科車橋公司在津市投資后,2010年產值就達23億元,短短幾年間,產值增長速度非常快。”津市經濟開發區主任石勇向本報記者表示。
作為一家國際化的大企業,中聯重科沒有向著更大型城市發展,反而開始向一個個的縣城下沉,這種逆勢前進的動力到底是什么?
詹純新曾在多個場合說過的一句話,也許可以為此找到答案:“中聯重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對于一個大型制造企業來說,向小城鎮下沉遠比向大城市上遷更具有戰略眼光。
經常往返于世界各大都市的詹純新發現,國外許多產業多集中在中小城鎮。美國、德國的大企業大部分在小鎮上,成為城鎮經濟的主要支撐點,為中小城鎮提供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國際工程機械巨頭CAT總部就是美國一個很小的州,人口只有10多萬。
除了來自海外的啟示外,詹純新用中聯重科在湖南小城鎮發展的經驗告訴記者,產業進入城鎮,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收入穩定,生活成本低,安居樂業。與此同時,企業用地成本降低了,用工實現了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訓,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提高了員工的穩定性。
詹純新說,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成熟并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從而實現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這也是中聯重科‘工業走廊’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最大的體會。”
產業反哺
城鎮化增強持續動力
實施包容的、可持續的城鎮化戰略,是中央提出的要求。湖南是農業大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后能否安居樂業,關系到城鎮化是否可持續。
“有產業的反哺,城鎮化就會更有動力,更能持續。政府有了財力,就可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為城鎮居民提供均等的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等公共服務,不斷地改善民生。”這也被當地視為產業集聚對城鎮化建設的第一大推動作用。
“過去,灌溪沒有工業,沒有資金來源,我們就算想發展城鎮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資金。但現在不一樣了,工業發展了,稅收增加了,政府就有能力做基礎設施建設了。”常德市鼎城區副區長雷建國告訴本報記者,2011年—2012年鼎城區政府共投資4.5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建成12公里的高標準園區道路,為園區建設3座橋梁,修成5000米焊管渠道等等。同時,鼎城區目前還擁有全區一流的教育、衛生、民政等民生事業。
“中聯重科進入城鎮,使地方財力得到改善,城鎮發展的自身活力被激發了出來。”詹純新告訴記者,以漢壽為例,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漢壽農業人口比例近80%,工業總產值原來只有4億元。2009年中聯重科在漢壽建園,3年后規模工業產值達到86.2億元,城鎮化率從5年前的23%提高到40%,農業大縣已進入全省工業經濟前4強。
產業集聚對城鎮化建設的第二個推動作用,是中聯重科落戶當地工業園后,不僅給本級財政帶來豐厚回報,同時也提高了人口就業率,給周邊老百姓帶來了豐厚收入。
“從數據對比來看,我們深有體會,灌溪鎮常住人口35000人,共7800戶,其中每一戶就有一個人在園區就業。”鼎城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楊學平向記者表示,通過大企業帶動,當地迅速成長起一批致富能手、產業能手。楊學平說,在鼎城,老百姓有兩句口頭禪,“中聯是山,鼎城是水”。
漢壽縣工業局局長廖全美也告訴記者,在中聯重科入駐以前,漢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民與產業工人的比例是25.6∶1,基本上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2012年該比例變成了8.5∶1,產業工人人數明顯增加。同時,由于項目用地逐漸增加,居民收入渠道也發生了變化,2012年園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00元,其中就近務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70%以上。最重要的是農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但現在,當地農民自發組織成立了‘失地農民勞動合作服務公司’,走向了合作經營模式,規模經營后農民的收入也比過去大有提高。”
產業集聚對城鎮化建設的另一個推動作用,就是對服務業的拉動。記者采訪的多位地方政府負責人都這樣表示:“成熟產業進入城鎮,與當地服務業相互支撐、相得益彰。”
楊學平告訴記者,自中聯重科進入灌溪工業園后,園區規模迅速擴張,產業工人逐步增多,促進了當地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回憶起2006年以前,楊學平說,當時的灌溪園區無論是餐飲還是娛樂,幾乎一片空白,到2012年餐飲達到了50家,常德市大部分餐飲公司在灌溪都設有門店,因為這里有強大的消費力。物流方面,灌溪工業園每天進出的物流貨車大約有五六十臺,人多了就要消費、要住宿、要購物,需求拉動就比較大。據介紹,現在,灌溪全鎮3.5萬人中,近九成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
“產業入駐城鎮,促進了當地工業發展,帶動了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城鎮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有穩定消費能力的人的聚集和城鎮環境的改善,為第三產業繁榮提供了條件;而城鎮功能配套的完善,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吸納更多的農民就業。”詹純新說。依托城鎮進行產業布局,既讓企業嘗到了甜頭,也讓當地城鎮提質擴容、加速發展,體現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激發內生需求
培育城鎮自我“造血”功能
鼎城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他們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像中聯重科這樣的工業企業進駐,到底給當地的城鎮化帶來了什么?
“我想,它提供了我們城鎮化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人,這太重要了。”鼎城區區長董嵐這樣說。
不錯,一些地方的城鎮化建設變成以房地產拉動的造城運動,一些城鎮在快速擴容的同時,房價出現了暴漲,農民進城的成本過于高昂,經濟活力大受影響,使得城鎮的人口凝聚力大大下降,甚至形成“鬼城”。這種賣地造城為主的城鎮化自然難以持續。
“一個地方的城鎮化說到底,是要有一群人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消費。而這個消費群體不是從天而降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產業。”董嵐表示,這幾年整個灌溪鎮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2.1萬人,其中中聯重科落戶后增加了7000人。董嵐說,“大家不要小看這7000人,據估算一個人一年的消費額平均1萬塊錢,7000人就增加了7000萬的消費,而這只是基本消費,還不包括買房、買車。”
“中聯重科的落地,為我們城鎮化的建設集聚了人氣。”鼎城區副區長雷建國說,因為除了中聯重科企業用工直接增加城鎮務工人員1.2萬人之外,還帶動了商業服務人員的增加,包括物流、餐飲人員目前至少有2000人。
中聯重科董事長助理、建筑起重機械分公司黨組書記騰明友告訴記者,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領軍企業,每天都有來中聯重科參觀考察的人員,每年達到10萬—12萬人。雷建國也表示,灌溪工業園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塔機生產基地,由工業帶動旅游業,今年鼎城區政府正在以此打造工業旅游走廊。
“當前,中聯重科入駐帶來的就業機會、內生消費能力和稅收,為城鎮化提供了內生動力,培育了城鎮的自我‘造血’功能。”騰明友向記者表示,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建設所需資金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關鍵在于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騰明友說,有了像中聯重科這樣工業產業的反哺,城鎮化就會更有活力,更有持續性。
記者在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一路走來,深刻地感受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共生共榮,工業走廊正在變成新型工業化的主陣地和試驗場。
產城一體規劃
企業和政府應超前設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中聯重科這種以產業布局推動城鎮化發展的模式,也遇到了諸多困惑。
詹純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說過,當前,一些政府在招商、企業服務等方面都做得相當好,但是缺乏整體、合理的城鎮規劃理念。
“之前我們在建廠時,由于自身和當地政府對于規劃的認識不清,造成了廠房和居民區相鄰,工廠很難發展。”詹純新說,從根源上看是規劃出了問題。
“從工業園往里看,我們的企業是現代化的規劃設計,但出了工業園,周邊地區都相對比較落后。”詹純新說,給中聯重科做配套的企業對市場機遇非常敏感,當中聯重科在一個地區落戶后,配套企業很快會在周圍落戶形成配套,然后商業和服務業也會跟隨過來自動進行配套服務。
如果在企業集聚的過程中缺乏規劃,就會造成城鎮建設混亂,那么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就會涉及到再拆遷,這樣成本高、時間跨度長,很難真正把城鎮化做起來。所以,地方政府應該下大力氣做好規劃,并支持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產城一體化,在工業化過程中將城鎮化的整體設施配套做好。同時,建議國家及各級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結合區域經濟布局、地域產業特色、城鎮區位優勢,對交通、能源、環保、城鎮建設等進行通盤的統籌規劃。
除此之外,政府應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企業在戰略布局上,向中小城市轉移。詹純新告訴記者,德國很多小城鎮上的企業在全球都是技術領先的尖端企業。美國很多大公司,可能在其國內各大城市都有分公司,但公司的制造基地反而不在大城市里,而是在一些小城鎮上。
“中國的大城市已經變得很擁擠,而一些中小城市還欠發達。”詹純新說,人口增加對大城市來說是個負效應,但對中小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一個正效應。吸引企業和人員流向中小城鎮,這既解決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同時還解決了當地企業的用工問題。“如果我們能做好這一點,未來中國的城鎮化會非常科學合理。”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詹純新提出,“建議國家鼓勵企業進入城鎮,出臺企業落戶城鎮的扶持和獎勵政策,以增強成熟企業進入城鎮的動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